過去一個月,人們的目光都聚焦在搖搖欲墜的恆大集團,作為龍頭房企的恆大,是如何走到了今天這個地步?月底,海航董事長陳峰及首席執行官譚向東被採取強制措施;隨着海航墜落,其高管家族的裙帶樞紐關係也逐漸浮上水面。
企業巨獸以外,渺小的個人也面臨著各自的困難。近年多次住進精神病院的歌手龐麥郎,堅稱他沒有精神分裂症,而記者洪蔚琳詳述了她跟龐麥郎交心的過程;一位衡水中學畢業生髮現,儘管她已離開衡中2557天,但她仍然生活在那裡,擺脫不了衡中對她的塑造。全球深度報道網為你精選了這個9月值得細味的深度報道。
恆大何以至此?
出品:財新網
9月,搖搖欲墜的恆大集團引發了大量關注。雖然董事局主席許家印對外“保證所有到期的財富產品儘早全部兌付,一分錢都不能少”,雖然恆大堅稱年銷售7000億元及土地儲備、貨值能保證度過此次流動性危機,但依然無法阻擋風起雲湧的維權潮。
心急如焚的個人投資者、購房者,拉橫幅討債的施工隊、供應商,被拖欠薪水的農民工,甚至個人財富與公司深度綁定的員工、特別是高管,包圍了這家昔日無限榮光的房地產公司。作為《財富》世界500強中排名第122位的龍頭房企,恆大何以至此?
《財新周刊》的特稿報道,從恆大集團內部及周邊,探討這家企業如何陷入自由落體般的狀態。從集團員工、高管的敘述,報道介紹了恆大針對高管的集資產品“超收寶”、今年9月開展的“保交樓”專項工作,並且完整地就這次危機進行了溯源。
海航高管家族的裙帶交易
出品:財新網
2017年6月27日在法國巴黎,海航集團時任董事長王健在董事局專題會議上發表講話,提到古根海姆、洛克菲勒、比爾·蓋茨、巴菲特,稱“這些人沒有一個在捐贈後不寫自己名字的”,但海航的信仰在他們之上:“海航沒有寫陳峰,沒有寫王健,因為我們是 HNA 慈善基金,HNA 是一個符號,是一個偉大佛陀的符號。”(編註:HNA 是海航集團的英文縮寫)
一年後,王健在法國意外身故。到9月24日,海航董事長陳峰及首席執行官譚向東因涉嫌違法犯罪被依法採取強制措施。早在出事之前,陳峰已有17個月沒有公開露面。
隨着海航墜落,其高管家族的裙帶樞紐關係逐漸浮上水面。《財新網》的長期調查報道,揭示了無論是陳峰還是王健,都有親屬控制或參與的公司獲得了海航的大量商業合同,涵蓋飛機和航材採購、房地產、信息化、廣告等眾多業務。
我的朋友龐麥郎
出品:正面連接
2019年9月,記者洪蔚琳與歌手龐麥郎第一次見面。在這一段人物採訪的過程中,洪蔚琳四次住進這個家庭,跟龐麥郎及他的父母相處。龐麥郎堅稱他沒有精神分裂症,因為神經病是治不好的,而他不怕能治好的病,就怕治不好的。洪蔚琳提到,那是龐麥郎願意跟她繼續“交心”的前提:“我們是用小孩子的方式交上朋友的。”
今年3月,經紀人白曉確認龐麥郎已住進精神病院。他回顧了龐麥郎如何帶病創作,他倆如何一同與疾病賽跑。最後,他強調龐麥郎是藝術家,是“中國版的梵高”。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複雜,通常在18-25歲間的某個壞時刻降臨到病人身上。與龐麥郎交心,加上他的家人親戚、經紀人、醫生的描述,洪蔚琳認為他的壞時刻,可能發生在24歲——他走紅前的六年。
雄雞注視鄉村:你家安裝監控了嗎?
出品:先生製造
貧困戶安裝網線半價,還送一台監控器。就這樣,本文作者在湖北農村的老家裝上了一台監控器,鏡頭面對院口,那裡人來人往車輛又多,是最需要被監控的地方。一年來,作者通過監控器看到動物在撕咬,人在爭吵,警察來了,挖掘機引起圍觀,也看到了季節變換,樹葉黃了落下,暴雨打翻席桌,親人們安靜、而且安全地生活。
2015年,中國推行“雪亮工程”,名字取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環球時報》曾經引述非戰爭軍事行動專家解釋,工程能讓“每家每戶成為監控終端,每個村民成為監控員”。去年初,中國電信跟政府開展合作,全面推進“平安鄉村”監控平台建設,進一步將“耳目”深入到村民的院子里,彌補“雪亮工程”監控器多在公共區域所形成的盲區。一台監控控,透視了今天中國治理的典型模式——政府搭台、企業唱戲、百姓參與。
和衡水中學在一起的2557天
出品:正面連接
人們都說,河北衡水中學是“清華北大學生的搖籃”。本文作者在初中三年一直有這個信念:“我要上衡中,我一定要上衡中。”
如願考入衡中後,第一件事就是領東西:新生規章、臉盆、校服、床品,還有一個學號。學號是一串五位數字,前三位是班級,後兩位是排名;認識一個人,先打聽學號,看前三位是否在實驗班之列,再看後兩位是否體面。
在衡中堅持了三年,作者又去參加高考、上大學、畢業、求職。2557天過去,她仍感到自己生活在衡中,過往在衡中不成問題的,如今都變為“缺陷”:不大會用筷子、語速太快、完全不懂電腦⋯⋯而她也變成過往自己最討厭的一類人,陷於孤立無援的自我搏鬥之中。
今年高校開學前,一封題為《衡水中學校長郗會鎖的兒子郗某某涉嫌高考移民》的舉報信成了輿論焦點。由於中國各地教育水平差異較大,而高校錄取招生以省份為區分,各省無論是高考試卷難度、高校錄取人數、錄取分數線等各有不同,久而久之形成了高中和大學階段特有的“高考移民”現象。
131位美國聯邦法官在斷案時沒有撇清利益關係
出品:華爾街日報
加州法官 Janis Sammartino 曾經持有或交易美國銀行、滙豐控股、摩根大通、輝瑞藥廠、微軟公司等多家企業的股票,而她曾經處理18起涉及上述一家或多家企業的訴訟,假如算上她家族信託基金所持股票,這些存在利益衝突嫌疑的訴訟多達54起。
這不是個別事例,《華爾街日報》的調查報道揭示在2010年到2018年間,美國至少131名法官在斷案時沒有撇清利益關係,涉及案件多達685起。
美國早在1974年定立聯邦法律,訂明若法官本人、配偶或子女持有涉案企業的股票,法官必須主動迴避處理相關訴訟。然而,《華爾街日報》發現法官違反這項法律的情況並不公開,而要索取法官財務狀況信息更加困難。當有人要求查看法官的財務信息,法官會收到通知,這項機制令不少律師卻步,擔心在法庭上遭到法官刁難。法官則鮮有主動退出審訊,即使有亦不會披露避席原因和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