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新聞播客/音頻報道的八個小貼士

Print More

English

圖:Shutterstock

台灣《報導者》副總編輯劉致昕在2019年參加了一場播客秀,讓他決定製作調查新聞播客《The Real Story》,以聲音來報道台灣原住民群體的故事,和人權、社會公義、公共政策等新聞議題。這檔播客很快取得了佳績,特別吸引了大量不喜歡閱讀長篇報道的年輕聽眾,開播至今已積累了十萬訂閱,一些節目更錄得了百萬下載量。

2021年全球深度報道大會上,劉致昕跟其他幾位播客製作人分享了一些用音頻講述調查報道的技巧:

尋找跟聽眾有關的故事

要講好一個故事,讓播客產生真正的影響力,必先考慮故事跟聽眾的關係。因此,你除了考慮手頭上的題材是否夠強,還要考慮它怎樣跟聽眾產生關聯,你要考慮到聽眾的角度,從這個角度出發講出的故事才能真正吸引人。

討論會主持人蘇珊・瑞伯(Susanne Reber)指出,故事中的人物是“一切魔法的關鍵”,播客主播必須深刻了解、甚至愛上人物。宏大故事中的人物一般面目模糊,相比之下,普通人的經歷更能引起聽眾的關注。

與信源人士建立互信

作為調查記者,我們都希望消息源完全披露他們的經歷和見聞。不過,阿拉伯語播客平台 Sowt 的聯合創始人 Ramsey Tesdell 指出,這不僅要花很長時間,還需要有頗高的採訪技巧。除了向信息源查詢事發經過,記者還可以詢問他們對事件和自身經歷有何感受。此外,記者還可以幫助信源人士做好心理準備,例如在開始錄音採訪之前,先了解整個故事中他們所關注的焦點,讓他們理清思緒,再開始分享自己的故事。

認清焦點和目標

製作調查播客的目的是什麼?記者對此必須要有清晰的想法。“愈來愈多記者開始進行新聞播客製作,不過單單這一點不能成為你也投身播客圈的理由。”獨立調查播客媒體 Pod črto 的聯合創始人 Taja Topolovec 認為,記者考慮是否加入播客行列之前,應該問自己以下問題:你所做的播客,跟其他人有什麼不一樣?為什麼你想播報某個特定議題?它跟你的聽眾有何關係?

播客能開拓受眾群

播客能為調查新聞開拓新的受眾群。劉致昕發現一些受眾、特別是年輕受眾不喜歡閱讀長篇的文字調查報道,卻喜歡用耳朵聆聽這些報道。(劉致昕和他的團隊如何製作出台灣最受歡迎播客節目?來看看我們的一篇介紹文章。)

虛心接受聽眾反饋

音頻記者不應害怕試錯,也應該對聽眾反饋抱持虛心開放的態度。Taja Topolovec 提醒我們,播客是一樣頗新的調查報道形式,製作過程中犯錯是理所當然的事,聽眾群里有時候會有寶貴的意見。

有結構的呈現故事

不論以任何方式來講故事,都需要有起承轉合的結構,播客也一樣。討論會的講者都同意,音頻記者需要以故事流程來吸引和留住聽眾,但這需要怎樣做到呢?劉致昕建議記者在調查中全程錄音,盡量獲取最多的細節,有足夠素材就能更好的編排出播客故事。

對信源進行事實核查

信源人士都有自己的情緒,他們提供的信息可能因此跟事實存在偏差,所以記者必須對消息進行事實核查。另外,記者在採訪之前應該做好功課,避免信源人士發表跟故事無關的長篇大論,提高採訪效率。

播客是更安全的調查發布形式

Ramsey Tesdell 指出,以播客形式發表調查報道可能更安全,更能保護處於風險的信源人士。記者有許多工具和手段來處理聲音報道,信源人士在播客中毋須露面,其聲音也可以進行變聲處理。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