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事實——2021年諾貝爾和平獎對新聞業的啟發

Print More

編者按:本文英文版11月18日發表於 Asia Global Online,全球深度報道網根據 CC 4.0 翻譯及轉載,中文版經作者陳婉瑩審校。

雷薩(Maria Ressa)2019年在全球深度報道大會演講。圖:Nick Jaussi / nickjaussi.com

Asia Global Online 編者按:挪威的諾貝爾委員會今年決定將和平獎授予兩名記者,在社交媒體傳播上大量虛假信息泛濫的當下,這一決定可以激勵記者們回歸本質——更加專註於尋求新聞事實。香港大學新聞與傳媒研究中心創始人、資深記者陳婉瑩在這篇文章中反思了新聞業的現狀,並討論了雷薩(Maria Ressa)和穆拉托夫(Dmitry Muratov)獲獎的意義。

“請回到事實。”

“沒有事實,就不可能有真相和信任。”

“Facebook 對事實有偏見。”

——202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瑪麗亞·雷薩(Maria Ressa)

今年10月10日,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宣布,2021年的和平獎將由兩名記者分享——來自菲律賓新聞網站 Rappler 的創始人雷薩(Maria Ressa)和俄羅斯《新報》的總編輯穆拉托夫(Dmitry Muratov),二人的獲獎理由為“捍衛言論自由這一民主和穩固和平的前提”。

這是自1935年記者、作家卡爾·馮·奧西茨基 (Carl von Ossietzky) 因揭露德國秘密重整軍備獲獎以來,記者再次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在表彰雷薩的時候,委員會讚揚她利用“言論自由來揭露(菲律賓)政府濫用權力、使用暴力和日益增長的獨裁傾向”。 幾十年來,菲律賓的政治環境跌宕起伏。經歷了從獨裁統治到人民起義推翻兩任總統,再到近年在杜特爾特(Rodrigo Duterte)治下再次滑向強人統治。亞洲和世界其他地區也有類似經驗。

作為新聞網站 Rappler 的聯合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 雷薩最為人稱道的,是她對新聞事實的堅持和倡導。自獲得諾獎以來,雷薩一再呼籲記者們堅守“基於事實和證據的新聞報道”(fact-based and evidence-based journalism)。 換句話說,就是需要回歸新聞報道的本質。她說:“如果沒有事實,就不可能有真相和信任。如果沒有其中任何一項,就不可能有民主。”

基於事實和證據的新聞報道近年來可以說是四面受敵。環顧全球,所有的新聞機構都在與錯誤信息、虛假信息和假新聞搏鬥。廣告業務如今大多流向互聯網巨頭,新聞傳媒的生態被快速的技術變革和殘酷的市場力量所改變,但雷薩和穆拉托夫的獲獎卻是對新聞工作者的極大鼓舞,鼓勵新聞人回到為社會公共利益提供真實的信息這一基本點。

回歸事實主導的新聞業

在這個所謂的“後真相時代”(post-truth era),新聞事實的價值廣受質疑。24小時輪軸轉的新聞周期意味着新聞機構不僅要追求速度,還有追求點擊率,但為此往往要犧牲掉事實和自己的信譽。調查顯示,世界各地公眾對新聞機構的信任一直在下滑,基於事實的新聞報道和觀點意見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

《新聞的要素》(The Elements of Journalism)封面

曾任哈佛大學尼曼基金會主任的科瓦奇 (Bill Kovach)和美國新聞學會(American Press Institute)執行主任羅森斯蒂爾(Thomas Rosentiel)在2001年出版的著作《新聞的要素》(The Elements of Journalism)中警告說,“事實主導的新聞”(journalism of verification) 正被 “意見主導的新聞”(journalism of assertion)所取代。他們寫道 , “歸根結底,對於事實的堅守,是新聞業與娛樂、宣傳、小說或藝術的基本分野……。新聞的首要任務,是準確記錄發生過的事情。”

有先見之明的科瓦奇和羅森斯蒂爾指出,技術將會“削弱事實主導的新聞”。他們預見到,隨着互聯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主導力量,記者將“花更多時間去尋找材料,加入到已有新聞材料中,(但這些後加入的內容)通常是解釋現有的新聞,而非試圖去發現或核實新聞事實。”

多年之後,雷薩帶領她創辦的新聞網站 Rappler,堅持嚴謹的核實方法,收集菲律賓政府腐敗和進行法外處決的事實。她的年輕記者團隊以專業、毅力和鍥而不捨的精神追求和記錄事實。早在大數據成為時髦之前,他們就在報道中廣泛使用大數據進行分析。雷薩的口頭禪是:“堅守底線 ”(Hold the line)。

事實主導的新聞的並不是西方媒體的專利。 《南方周末》創始人左方的名言是:“可以有不說出來的真話,但絕不說假話。”這份報紙曾經以敢言和調查報道而聞名全國。左方於2021年11月3日去世,享年86歲。

資深記者、《唐山大地震》的作者錢鋼

資深記者、《唐山大地震》的作者錢鋼為了尋找地震真相, 訪問了數百倖存者、救援人員和政府官員,對發生在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裡氏7.8級地震進行了深入調查。他找到了9名地震的目擊者——也就是地震發生時醒着的人,包括鐵路和醫院的工作人員,以及兩位早起練太極拳的老人。

在亞洲,新聞的大環境正在出現倒退,但一些新興新聞媒體還是推動了基於事實的新聞報道的發展,並在過去十年中發展和壯大。這些新聞機構包括印尼的 Tempo、韓國的調查新聞中心 Newstapa、台灣的《報導者》和尼泊爾的調查新聞中心

調查記者兼編輯、Tempo 傳媒集團數字部的首席執行官迪亞特米卡(Wahyu Dhyatmika)對筆者說,“在新冠疫情中,一些國家的威權主義傾向和虛假信息的泛濫,給許多新聞人敲響了警鐘,讓人們重新對事實主導的新聞業重視了起來。” Tempo 是全球深度報道網(GIJN)的成員,該網絡的211名成員都是專註調查報道和數據新聞的非牟利媒體/機構。GIJN 在2003年成立時只有三個亞洲成員,但現在已有27個,其中15個成員的媒體都是在過去十年中成立的。

對抗社交媒體巨頭

雷薩在為尋求新聞事實所做的努力中很值得一提的 ,就是她很早就公開批評社交媒體巨頭,指責他們在公眾中散布仇恨,推動社會兩極化。早在2014年,當多數人還沉浸在社交媒體的組織連接功能時,她已經開始批評 Facebook。

Rappler 的“武器”是對 Twitter 進行的深度報道和數據分析。雷薩經常說,菲律賓有97%的人口上網,使用社交媒體是許多人的日常習慣,因而菲律賓也成為了“新聞礦井裡的金絲雀”(編註:指危險的先兆。金絲雀對有害氣體的敏感度超過人體,所以它們就成了礦工們的警報器,礦工下井帶着金絲雀,如果金絲雀死亡,就說明井下有危險氣體,需要立即逃生)。當一位吹哨人最近揭露 Facebook(現在稱為 Meta Platforms)未能執行其自己的反仇恨言論政策時,雷薩並沒有感到意外。

2014年10月,Rappler 提醒公眾, 特殊利益集團調動了大量虛假的社交媒體資源來擾亂線上的討論和對話。在一系列報道中,Rappler 揭露了社交媒體如何成為網絡欺凌等虐待行為的平台,同時又如何侵犯了用戶的數據隱私。

2016年的菲律賓總統選舉時,Rappler 觀察到網上虐待和暴力威脅急劇升級,於是對網上騷擾、虛假信息等議題進行了調查。雷薩在的系列報道《宣傳戰爭:被武器化的互聯網》(Propaganda War: Weaponizing the Internet)中警告說,極端分子已經在社交媒體上發動了一場宣傳戰爭。它揭露了一個由26個虛假 Facebook 賬戶組成的“水軍網絡”,這些賬戶可以影響其他近300萬個位於菲律賓的賬戶。三個“水軍首領”在背後運作,播撒虛假信息並發起有針對性的攻擊。雷薩在2017年告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研究人員,這些水軍會先去散布信息激怒特定團體,然後對這些團體進行攻擊。

Rappler 與 Facebook 合作開展事實核查項目,但雷薩對Facebook 的批評並沒有停止。

直到今天,與科技巨頭的鬥爭還在繼續。Rappler 與 Facebook 合作開展事實核查項目,但雷薩對Facebook 的批評並沒有停止。她聲稱該平台是對民主的威脅,“對事實有偏見,對新聞也有偏見”。她在獲得諾獎後接受英國《衛報》採訪時說,Facebook 的算法會“優先考慮傳播帶有憤怒和仇恨的謊言,而不是事實”。

以創新方法探索新聞業生存之道

憑藉三十多年的記者經驗,雷薩一針見血地指出,新聞業的危機植根於傳媒的生態系統,因此必須從制度層面解決問題。

她在2011年創建的 Rappler,當時只是一個 Facebook 專頁,其後轉型成為一個成熟的新聞網站。它現在正在建立自己的技術平台,以獨立於 Facebook 和 YouTube 等平台。亞洲各地的新聞媒體都在關注這個平台的發展, 參考Rappler 作為尋求媒體可持續發展的經驗 。

雷薩不僅是一名記者,也是一名企業家。她帶領新聞業同行尋找創新的方法,讓編輯部可以獲得收入並吸引觀眾,而不屈服於以網頁瀏覽量作為成功的指標。她說:“當你貶低(新聞)工作的價值時,你就在創造一種逆向的激勵機制,它實際上削弱了新聞業、削弱了民主。”

作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她和穆拉托夫將於12月10日在奧斯陸領獎。作為全球矚目的焦點,雷薩將繼續領導全球記者爭取被社交媒體平台奪走的話語權,並重新想象和重建破碎的新聞生態系統。她的獲獎無疑將激勵到其他新聞人。新冠疫情以來,全球各地的新聞業都在面臨不同程度的挑戰,2021年對新聞業來說是一個嚴峻的年份, 但也可能成為新聞業的一個轉折點。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