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一年中,新冠疫苗和防疫政策引發了世界各地的討論,但人們的注意力也被其他重要問題所吸引,例如氣候變化、技術對社會的影響、局部衝突等等。
這樣重要的新聞議題都有被數據新聞覆蓋到,它們提供了新的視角,並通過互動故事幫助讀者了解複雜的脈絡。
我們英文網每周發布的“數據新聞精選”專欄,利用 NodeXL 對 Twitter 上最受歡迎的數據故事的分析,並輔以適當的人工挑選,找出全球最值得一讀的數據新聞報道。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又從專欄中挑選了最值得一看的數據新聞報道,其中包括氣候變化、新冠疫情、巴以衝突等議題。
編註:本文中文版略有刪節,閱讀全文可前往英文網站
氣候災難
在蘇格蘭舉行的 2021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為世界各國政府提供了一個合作管理全球氣候危機的機會。在10月會議之前,英國《衛報》發表了一篇互動式的深度報道,探討新的其後模式如何已經導致熱浪、洪水、野火、農作物歉收和其他的異常其後現象。
The climate disaster is here – this is what the future looks like https://t.co/XEedAgsgop
— The Guardian (@guardian) October 14, 2021
巴以衝突
在2021年5月大規模暴力事件爆發後,巴以衝突再次成為頭條新聞,隨後又再次停火。半島電視台發布了一系列互動地圖和圖表,解釋這場衝突的歷史和“人類所付出的代價”,這場衝突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40年代,成千上萬的人,主要是巴勒斯坦人被殺害,更導致數萬人受傷。
Why does Israel’s military occupation of Palestine remain at the core of this decades-long conflict?
And how does Israeli colonialism shape every part of Palestinians’ lives?
We map the Israeli occupation of Palestine – in 13 graphics https://t.co/DfygFysKjE pic.twitter.com/Bxmuu4N1rd
— Al Jazeera English (@AJEnglish) May 29, 2021
TikTok 的秘密算法
如果你對 TikTok 似乎知道你最私密的想法感到好奇,你並不是一個人,有很多用戶都對其能夠提供完全適合他們個性的內容感到驚訝。為了調查該平台的算法,《華爾街日報》創建了幾十個自動賬戶,最後發現,對 TikTok 來說最重要的信息是你觀看某種類型視頻的時間。
Every second you watch or rewatch a video on TikTok, it’s tracking you. Our investigation reveals the one piece of information the app needs to decide what you see. https://t.co/GnCsRq1n8c
—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SJ) July 21, 2021
美國國稅局秘密檔案
根據 ProPublica 調查,世界上最富有的商人,包括 Jeff Bezos 和 Elon Musk 近年來基本沒有繳納美國聯邦所得稅。記者從美國國稅局(IRS)獲得了大量的數據,這些數據涉及該國數千名最富有的人的稅務申報,時間可以追溯到15年以上。美國國稅局秘密檔案的報道迅速引發了修改稅法的呼聲,但也引發了人們對隱私的關注。
World's wealthiest person Jeff Bezos has twice avoided paying a penny in federal income tax in a year. Second-wealthiest man Elon Musk has also avoided federal income tax at least once.
How do we know?
We have their tax records.https://t.co/2JZJNKNfVJ— ProPublica (@propublica) June 8, 2021
新冠與淚水之歌
有關新冠疫情的數據報道往往依賴於圖表和圖形,但記者 Simon Huwiler 採取了一種不同的方法——用一個音樂盒和一張四米長的打孔卡對瑞士兩波新冠疫情的數據進行了獨特的聲音可視化。打在卡片上的每一個孔都代表大流行病的一天,或者一個受害者。你可以在 YouTube 上聆聽 Huwiler 的這個“新冠與淚水之歌”。
I made a #covid19 #davaviz using a music box and a four meter long punch card. Thats the sound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wave in #Switzerland.
👉Full video: https://t.co/VrHizxsIhL#ddj #visualization #music #data #corona #crownsandtears pic.twitter.com/t1R0x6JfK0— Simon Huwiler (@simon_huwiler) March 30, 2021
呈現不同地區降雨量和乾旱的小工具
氣候變得更加極端,導致山洪暴發,破壞性的野火和其他自然災難頻發。但一般人很難理解這些自然災害背後的成因。數據新聞有助於描繪出更清晰的畫面。USA TODAY(《今日美國》)的報道小組研究了126年的聯邦氣候數據,尋找氣候變化背後的原因,然後創建了一個根據美國的郵政編碼查詢降雨和乾旱變化的工具。
Does weather seem more extreme these days? That’s because it is. A team of USA TODAY reporters analyzed 126 years of federal climate data looking for patterns and reasons why this is happening. https://t.co/hxIzzPbLZG
— USA TODAY (@USATODAY) December 1, 2021
死在學校里的孩子
去年早些時候,在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和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卑詩省)的前寄宿學校所在地發現了數個無名集體墓穴。裡面埋葬的屍體屬於原住民兒童,他們曾經被送往這些學校,作為一項長達數十年的消除原住民文化和語言的計劃的一部分。英國《衛報》分析了關於寄宿學校、原住民土地要求和歷史條約的數據,創建了一個互動地圖,以深入研究這一問題,並揭示加拿大歷史上的一個恥辱篇章。
‘Cultural genocide’: the shameful history of Canada’s residential schools – mapped https://t.co/MJY7V5pJMv
— The Guardian (@guardian) September 6, 2021
數據新聞手冊(第二版)
2021年,《數據新聞手冊》(第二版)也發布了。該書由74位優秀的數據新聞從業者編寫,共有54個章節,其中包括 GIJN 的 Eunice Au,她與 Connected Action 的 Marc Smith 共同撰寫了 #ddj 標籤的簡短歷史(以及本專欄)。該書還研究了數據基礎設施,以及新聞編輯室、媒體組織、創業公司和民間團體的數據報道。
We're excited to announce that "The Data Journalism Handbook: Towards a Critical Data Practice" is published today with @AmsterdamUPress: https://t.co/z8lyV5uNqF
Here's a thread about the book. 👇🏽📖✨#ddj #ddjbook #dataviz #openaccess pic.twitter.com/VPTpgGIb90
— Liliana Bounegru (@bb_liliana) March 23, 2021
感謝Connected Action 的 Marc Smith 和 Harald Meier 收集了這些鏈接並繪製了圖表。
Peter Georgiev 是 GIJN 的社交媒體和社群編輯。此前,他曾是 NBC 的調查部門的一員。他還擔任過保加利亞國家電視台的記者,他的報道被《衛報》、德國之聲和其他國際媒體發表。
Eunice Au 是 GIJN 的項目經理。在此之前,她是新加坡《海峽時報》駐馬來西亞記者,也是《新海峽時報》的記者。 她還曾為《太陽報》、《今日馬來西亞》等媒體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