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数据可视化爱好者,那一定看过《南华早报》数据新闻团队的作品。
作为世界上最有趣的数据新闻团队之一,他们的作品获得过多项国际大奖,包括 Sigma Awards 数据新闻奖、凯度信息之美奖、Malofiej奖。
在这篇由数据新闻媒体 Nightingale(《南丁格尔》)的记者杰森·福雷斯特(Jason Forrest)和雷达·瓦希德(Raeedah Wahid)进行的访谈中,《南华早报》创意总监达伦·朗(Darren Long)、设计师马塞洛·杜哈德 (Marcelo Duhalde)和阿道夫·阿兰兹(Adolfo Arranz)会分享他们在设计理念、团队协调和跨部门合作等方面的经验和体会。
澎湃新闻数据新闻团队“澎湃美数课”(微信公众号 ID:Studio839)将这篇访谈翻译成了中文,译者石秦一。
传递信息,而不是“秀”技
Q: 达伦,你在2020年第比利斯数据节(DataFest Tbilisi 2020)的演讲中说过“视觉也是数据”,那你们是如何在媒介和数据可视化之间架起桥梁的?
阿道夫:当我2011年来到《南华早报》时,我们开始设计独立的报纸封底。我们想制作大型信息图表,做客观报道,将可视化的数据、令人印象深刻的插图或图表、庞大的文本解释结合起来。我就是为此而来的,我最擅长的就是将插图、故事和图表融合起来。
从那时起,我们有了很大变化。到了现在,我们不只是专注在报纸设计上,还在探索在线项目和动画作品。我认为《南华早报》数据新闻作品的标志之一就是使用插图,没有多少新闻机构是这样做的。对我来说,大型的数据可视化挺好,但加入插图、照片或视频,可能会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马塞洛:对我来说,从报纸端转型到网页端是挺困难的。我已经50岁了,如果我想要学习代码,等我学完,可能整个编程规则又不一样了。
所以,我的发展方向主要是,讲好视觉故事。总会有人用代码或设计来帮助你实现你的想法,最重要的是如何发现和处理故事、如何整合资源来讲故事。如果你选择动画、插图或是数据可视化等方式,这真的很重要。
不过,更重要的是,数据要准确。这需要深入的研究、强有力的信息支撑。我已经在信息图表领域工作了25年,看到许多变化趋势,数据可视化就是其中一种。突然之间,许多地方都开始制作数据可视化作品,有些艺术家会设计具有艺术性的、吸引人的视觉或几何图形,但我们在这方面总是尽量小心。
如果连我们都难以理解数据可视化的内容,那么受众也会无法理解。有时候,想要让读者理解数据,一个复杂的可视化形式还不如简单的表格或柱状图。我们需要意识到,我们是在传递信息,而不是在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技能。
“疯子”的想法
Q: 截至目前,你们最喜欢的作品是什么?为什么喜欢这些作品?
马塞洛:有时,我最喜欢的作品并不是那些最成功的作品,而是跟情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作品。这些报道的内容往往是人们经常要面对的问题,又或是那些被社会遗忘的人。
前段时间,我报道了新冠疫情期间的难民故事,讲述寻求庇护者和难民的经历,这是我目前最喜欢的作品。我开发了一个网页、用报纸的两个版面来传播这个作品。它的浏览量或许不高,但我十分享受制作它的时光。
阿道夫:我最喜欢的作品有好几个。
一个是老项目《九龙城寨》(Kowloon Walled City),只是我有时会改变心意。一开始我可能最喜欢这个作品,但过段时间,我会发现其中的一些问题。如果我重新报道的话,可能会采用别的方式。
另一个是《安全的天空》(Safe Skies)。它既有报纸版,也有网页版。我用一千个点铺满整整一页,来代表航班数量和事故数量。我在短短几天之内就完成该作品,就像报道突发新闻一样。
达伦:关于《安全的天空》项目,有两件事让我印象深刻。当阿道夫第一次想到他的可视化方案时,那真是灵光乍现的时刻。我记得他从桌上跳了起来,叫喊着“我想到了” ,还跑来跑去。他后来设计了那些点,那真是相当神奇的时刻。
当我把这个作品交给报纸的编辑时,编辑对我说:“你完全疯了,这没有任何意义”。等我们跟他解释后,他才理解。之后,阿道夫凭借这个项目赢得了许多奖项。我也能给当时的编辑发邮件:“嘿,现在谁是疯子?”
把创意放在第一位
Q:你们是如何构思这些图文并茂的作品?怎样去用可视化呈现大量数据?你们从哪里学习到设计原则?如何开拓艺术视野?它们又是如何演变的?
阿道夫:这取决于不同的主题和项目。当我开始项目时,会先用素描纸做一个粗略的草图,最后会有成形的草稿。我经常用这个方法来做报纸封底的作品,这能有效地向编辑推销故事。
马塞洛:我们的想法来自于整个团队的讨论交流。我们总是与达伦讨论想法,比如某个故事的意义所在。我们并没有无穷无尽的资源,我们没有卫星图像和遍布世界的摄影师。因此,面对我们想传递的信息,我们要采用聪明的方式。
此外,我们尽量不跟随其他新闻机构,而是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或角度来报道故事。我们总是通过团队合作来构思和开发新项目,当我们报道新冠疫情等大事件时,我们会团队行动,保证我们的报道更加全面。
我们还需要确定的是讲故事方式和可视化风格。
我们会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反复测试和犯错。我们拥有多元化的部门成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资源。我们会对新的想法和表达方式保持开放态度,一直把使用最具创意的方式来讲故事放在第一位,这可以解释在某些团队合作开发的项目中,可视化风格不一致的原因。
当然,我们会努力保证项目之间风格的一致。但是,我们也会找到不同的数据解读方式和可视化形式。
达伦:生产视觉故事需要不断的探索。
我们会独立研究、写作、报道和编辑。每当我们有新主题,我会看到同事们沉浸在每个主题中,寻找大量资料,仿佛从各种地方获取信息,将它们放在桌子上,逐步筛选和剔除信息,直到他们找到问题核心。
重申一下刚刚马塞洛说的不同风格问题:《南华早报》有很强的视觉辨识度,这不只是与手绘的视觉元素有关,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设计理念——通过研究和信息简化,让没有任何专业知识的人都能理解故事的内容,获取大量信息。
Q:你们已经谈到团队合作。通常每个故事会有多少人参与?他们的角色是什么?团队一般需要多长时间来制作作品?
阿道夫:当我们发布新冠疫情项目时,我们在一天内就完成了独立页面。我们所有人都参与其中,并高度集中注意力。那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紧张的一天,但我们最终按时完成了。
我们会有两类不同的项目:一类是大家一起工作的项目,比如突发新闻和需要更多人手的项目。另一类是非常个人化的项目,这种项目往往是长期的,当然,你可能会需要其他团队成员的帮助,但这是需要你独立完成的项目。
马塞洛:没错,这取决于不同主题。如阿道夫所说,我记得几个月前,我们开发了一个关于深圳40年发展的项目,由丹尼斯·黄(Dennis Wong)和我负责制作。这个项目的数据易得,交互方面也比较简单。当时我们只花了一周的时间就完成从研究到产出的全过程。
前段时间,我们报道被困在泰国洞穴中的孩子们。当时我们在两天内就完成报道。
达伦:这个团队的优势之一,在于它的灵活性和不断学习的能力。比如,新冠疫情爆发时,我们就意识到“这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故事”,在经历SARS之后,我们有点预测到这可能会是全球性事件。因此,我们不断迭代报道角度,从交通位置到病毒传播的方式等方面,来解释为何新冠病毒会传播如此之快。
从这些报道中,我们学习到面对不断演变的事件时,如何不断做出反应和持续追踪事态变化。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突破,是我们强有力的报道武器。
向只有结论的信息 Say No
Q:你们谈到了六人团队之间的内部合作,那么你们有没有用类似的方法与团队之外的其他部门合作过?
达伦:是的,我们合作过很多次。问题是,其他部门往往只会带着结论来找我们,却没有数据支撑。他们会说:“我们想要一个可视化形式来解释这个结论。”
然而,我们的工作方式是,我们需要获得所有的信息,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我们有过很成功的合作,但每次都有点像一场教育,我们需要告诉他们:“是的,这是个伟大的想法,但我们不确定这是不是正确的结论,我们需要一起看下数据”。
这可能会让双方都感到有点沮丧。但是,随着我们的学习和进步,我们希望一起合作报道越来越多的数据故事。
马塞洛:当编辑们跟我说,他们要报道某个故事,而不是丢一堆数据给我时,我会更加轻松。
几年前,整个团队参与了一个名为“中国制造2025”的项目,我分到的主题是5G和半导体。当时我的合作伙伴为我提供了扎实的信息,我能够很顺利地就我想可视化的内容向她提出问题。
我认为,当新闻编辑室相信我们时,他们会说:“我们想要这个东西,你将是制作这个作品的主导者”,而不是只给我们少量的总结式信息。通过这种方式,即使这是其他部门的报道,我们也能感觉到对作品的所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