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是个系统工程:记者需要找到合适对象,采访前做足功课、列好提纲,在提问时抓住主线、步步深入,有遗漏不断追问。每一步做好的关键在哪里?做平衡报道,如何在采访中打好基础?深度君经授权转载澎湃新闻记者蓝天彬的分享,以丰富实例告诉你其中的要领所在。还可参考深度君曾经分享过的《资深记者:采访是门艺术,在于六大诀窍》哦。
准备工具:
笔、采访本、手机、名片、充电器、数据线、身份证、现金(银行卡)、雨伞、水壶等,还有录音笔、记者证。
这些要随身鞋带,随时可以出发。像我背着包,里面都有,左边是水壶,右边是雨伞。笔要多带几支。
采访准备:前期了解、拟定采访提纲、找人等。
下面我通过几个新闻报道来展现。
1、找人
采访永远是要找人,找人最关键。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找到越多消息源,你就越可能做出独家的新闻,或者比别人内容更丰富的新闻。
做新闻没有捷径,就是要和人打交道,找人打探消息。即使是一流的优秀记者,也面临找人的问题,找各种人。
一、克服畏难情绪,不要怕,多找人。即使对方是达官贵人,有多大权力,多有钱,也有普通人的一面。
二、找到一个人,我们要争取一次性把所有问题都问完,问到无话可说。
原因在于,今天他愿意说,明天可能就不愿意说了,甚至过几个小时他就反悔了。这需要你做好前期的问题罗列、采访提纲。
当然,如果你第一次没采访充分,还是要第二次再采访。
三、找到一个人,要充分想到,通过他,我们可以问到、找到更多人,像滚雪球一样,让我们的消息来源更多。
在实践中,这3点很重要。针对找人,接下来我会举3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
去年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落马、被调查,他是一个副省级干部。当天晚上,主任和我说,明天一大早,你去杨卫泽老家调查一下他的少年往事。
从一个人的少年,一个人的成长轨迹,我们可以窥探到他的性格成长等方面。
这时候,我去官方网站找杨卫泽的简历,要看看他的老家在哪里。
官方网站显示他老家是泰州的。
但是,网络上,包括微博、微信上,很多人说他是南通人。
是泰州还是南通?这需要你判断。我通过微博上的讲述,说杨卫泽他爸退休前是南通一个小镇的医院院长。这细节很重要,很有可能是真的。
刚才我已经提示一点,微博、微信、论坛是找人的好地方、好手段。
我再询问南通当地的媒体记者,得知很可能是南通的一个镇。
通过其他记者找人,又是一个方法。
好,我判断他是南通人。
第二天一大早,我坐车去南通这个小镇,一个海边小镇。
这时候,接近冬天了,冷风一阵阵刮着。
我还是面临找人问题。
因为我到这个镇上,没有熟人。这是个完全陌生的地方。
我先到镇上的医院,打探杨卫泽和他父母的情况,我之前听说杨卫泽父亲是医院院长。
去医院,医院这时候比较敏感,不愿多说。
我就去医院的宿舍楼。在楼下问经过的年龄比较大的人,这样的人对杨卫泽可能会比较有印象,毕竟他小时候生活在这个区域。后来,我再让路过的老人,引荐我去找杨卫泽小时候的邻居。这时候,才算找到人,找到消息源。坐下来,慢慢谈。
谈完后,还不够,这只是一个侧面,邻居和杨卫泽小时候熟悉,但这几年联系很少。要找到更多人,如果能找到至今和他还有联系的发小、小伙伴,或者小学同学、中学同学,那就更好。
去哪里找?去人流量大的地方。
我去了小镇上的修车铺子,和店老板寒暄。修车铺子人来人往,店老板也算消息灵通。我托他帮我打听下小学同学。然后,我到小镇上随机询问,进一步找人,又找到一个原来的邻居。
后来,店老板打电话给我,说小镇上有好几个,是杨卫泽小学同学。我赶紧回到店里。让店老板把他们叫过来,一个个问。
再后来,一个做生意的,是杨卫泽发小,开着车来了。这个人很关键,出事前一个月,还和杨卫泽见过,我到了他公司。
我和他聊之前,要取得他的信任,就站在他的角度,对杨卫泽表示惋惜,说他这么一个有能力的人很可惜。
他详细地回忆了很多事情,比如和他吃过的最后一顿饭。
比如,小时候。六十年代食物紧缺,他俩想出一个“妙招”——河边的芦苇在冬天枯萎,杆是黄的,根却是白色的,咬起来一股甜味。
那天,他俩就在河边“挖根”。杨卫泽不小心栽进河中的污泥,头部、胸部、腰部瞬间浸没,只剩双脚在上面乱动。刘杰大声呼救,过了会儿,来个大人,一把拉起杨卫泽。
他对我说,开个玩笑,如果当时他没了,这世上就少了一个当市委书记的杨卫泽,少了那么多事。他说,打死我也想不到,杨卫泽会干违法违纪的事。这些是很丰富的细节。
第二个例子
同样是找人。我再举个例子。
今年这个端午假期不平静。继6月20日南京一辆宝马车闹市区肇事致两死多伤后,江苏无锡22日上午又发生一起惨烈车祸。
6月22日7时20分左右,在无锡市滨湖区南湖路南泉裕村旁路段,一辆别克汽车连续撞到和带倒多辆电动自行车,致10余名群众受伤,造成5人死亡。
这是早上发生的事情,领导下午通知我,让我去无锡。我傍晚到了。这时候如果去现场,黄花菜都凉了,现场肯定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我先去医院,找了受伤的人,了解案发现场、经过。
这远远不够。因为这件事其他媒体也做了报道,我的新内容在哪里?
新闻有两点:
一是发生什么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二是肇事者是个怎么样的人,媒体还没报道过,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我从公安内部的人那边得知,这人可能有癫痫病。这需要求证,一个消息源不够。要找到公司的人、熟人、亲戚了解。
晚上,我打车去现场找人,现场果然很干净了。肇事者所在的公司大门紧闭,黑乎乎的,没人。我在附近转悠,找到其他公司门卫,进一步了解案发经过。
一个门卫听到有人喊“撞人了”,他透过窗户看到有人躺在旁边的桥上。他说, “我原以为只有一个人被撞了,出去一看,1000多米长的路上都有人躺着,太恐怖了。”
这就丰富了采访内容。
但是,肇事者是个怎么样的人,还是不太清楚。
我在公司附近转悠,看到公司门口有家小饭店。饭店上有招牌,有联系电话。我拍照留存。
回到宾馆,我打电话。一个女的接电话了,她居然是肇事者的表姐,从小一起长大。这样一来,很清楚地得知肇事者以前得过癫痫病。我再要到肇事者的表哥电话,进一步求证。
综合多方信源,多方求证,我写了一篇独家报道——无锡致5死多伤司机被疑忘记吃药癫痫发作,或爆驾照安全漏洞。
你看,我虽然比其他媒体人迟到了,但还是想办法找人问,不停地问,最终有收获。当然,运气也要有一点。其他媒体人也找过肇事者表姐,表姐当时没透露身份,没详细说,我刚好取得了她的信任。
第三个例子
刚才讲的是找人见面采访。
还有一种,是电话连线采访。
首先,要录音。
其次,要平衡,小心求证、多方核实。
对仅有当事一方的说法,未能采到另一方或官方说法的,除非报料者或一方当事人有充足证据(书证、录音、录像等),不然不能轻易写稿。
电话采访,还是要找人。微博、微信、论坛都是渠道。一切网上的渠道,都可以成为找人工具。
比如,去年10月3日,扬州6岁女童王某某随奶奶一起到泰州姜堰华港镇亲戚家喝喜酒时失踪。目击者称,曾看到一名戴着头盔、骑着电动车的男子,将小女孩带走。
3天后,经公安机关搜索,在姜堰华港镇一河边发现失踪女童的尸体,证实她已被害。10月8日,犯罪嫌疑人王冶被警方抓获。
刚才我讲过,新闻两点,一是发生什么事情;二是当事者是个怎么样的人。
好,这件事大家知道了,现在要找人了解他是怎么样的人,最好能找到他父母或邻居。
我在南京,事情发生在泰州。现在是晚上,赶过去太晚,而今天必须要写文章。
怎么办?
你们想我可以通过哪些渠道?
我通过泰州当地其他记者,要到他父母电话,可是没人接。
我通过微博搜索到凶手住在哪个小区。但微博没人回复我。
于是,我转而到58同城、赶集网,我敲入这个小区名字。你知道,这些网站有些人出租房屋。那么,可能就有他的邻居。
我大海捞针,打了二三十个这个小区居民的电话。终于,快要到放弃的时候,意外地找到一个邻居,一个老师,一个对凶手很熟悉的人。
这个李老师举了3个“乖张”的例子。比如,王冶“聪明”,对机械“有天赋”,“超出一般人的能力”,很多都是自学而来。他有两三辆摩托车,“经常把摩托车改装成三轮车,然后,又把三轮车改装成四轮车。过一段时间,可能又改回摩托车,让人难以理解”。
二是,王冶自从二三十年前离婚后,一直单身。有人曾给他介绍对象,他几乎一口回绝,口气不太友好,“找什么对象啊!”——没有任何感谢的客套话,有点不近人情。
有点悖论的是,王冶的另一面是肯帮助人,“谁家摩托坏了,找他帮忙没问题,他有各种维修工具。有时候,看到谁的摩托坏了,他还会主动上来帮忙”。
这两面矛盾地统一于王冶,人的复杂性正是如此。
于是,我这个稿子就有细节了,有不一样的内容了。我再找了几个人,丰富了稿件。第二天,我再出发去泰州进一步采访。
这三个例子,想说的是,找人永远是个问题,要有耐心地找人,要有技巧地找人。
2、提问和说服
前面说过,找人很关键。找到人后,说服他接受采访、怎么提问又是个问题。
面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
A、面对政府部门,不卑不亢。要想到所有要采访的部门。
一般情况下,直接提问,不要一大堆地说你是谁谁谁,从哪里知道什么事情,要问什么事情。对方可能没耐心就挂掉了,或者含糊说不知道、不清楚。
你直接问,要问核心问题。比如,你不知道一个人抓到还是被抓到。那你就问,xx部门,人怎么还没抓到。或者,人是什么时候抓到的?
他问你是谁,你再报上身份。
当然,这只是一种方法。每个记者的提问方法不同,也许适合你,也许不合适,因人而异,要慢慢摸索适合自己的方法。
随机应变,有时候态度可以比较直接,有时候可以比较迂回。
B、面对普通人、陌生人,寒暄,尽量取得信任。
面对要长篇专访的人,要对症下药,看他喜欢什么或害怕什么。
比如,我采访江苏宿迁市泗洪县法院院长耿辉。
《法治青天我来扛》这首改编自屠洪纲《精忠报国》、被外界戏称为“法治神曲”的歌曲,其作词者和演唱者都是同一个人:江苏宿迁市泗洪县法院院长耿辉。
这10多天,对于这首“神曲”,有人赞有人弹:喜欢的人,直呼严肃法官华丽转身成“男神”、“歌神”,“满满法治正能量”;不喜欢的人,则称其有哗众取宠、自我炒作之嫌。
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有争议就是新闻。怎么找到他,怎么说服他接受采访。之前南方都市报曾经联系过法院,想采访他,被拒绝了。
首先,他在宿迁泗洪,比较远,去了也不一定能采访到。这时候,先打听到他的电话,很重要。还是要找人。
我本身是做法制新闻的,认识一些法院的人。我通过微信朋友圈搜索“耿辉”两个字,看到南京市中级法院的一个副处长分享了这首歌。我就给她打电话,问她认识不认识耿辉。她说不认识,我让她帮我打听。第二天,她给我电话了。
给法院院长耿辉打电话之前,我要做两件事:
一是怎么说服他接受我的专访,不是三言两语简单说,而是专访;
第二,我怎么提问,我的提问要有水平,对方才会更愿意说,更有表达的欲望。我要做一个详细的采访提纲。
好,我先要搜集相关资料,包括耿辉的简历,包括耿辉的法院工作,一些工作亮点、难点等等。
第二天,我给法院院长耿辉打电话。我先客套一下,说我是澎湃新闻的记者蓝天彬,负责江苏的政法条线的新闻,平时和法院联系比较多,包括省高院(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也经常联系。希望和泗洪法院也更多联系。
这就给他释放一个信号,我是一个条口记者,一个懂行的记者,不是什么都不懂就来采访的记者。
然后,我说,我看到《法治青天我来扛》,最近在网上挺火,挺有意思的,你们当初是怎么想到做这样一个MV?
这就是第二步,找一个好切入、好回答的问题,直奔主题,让他直接回答。他肯定会简单地回答下。采访就开始了。
但事情不会这么顺利。这时候,我碰到一个坎。法院院长说,他不能随便接受媒体采访,要经过县委宣传部同意。
这时候,怎么办?
我不认识泗洪宣传部的人。即使认识,也不太好通过宣传部同意再采访。为什么,因为宣传部会想,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干嘛要给自己找事做,万一出了差错,我还要担责。
显然,我应该打消法院院长的顾虑,继续采访。
我对他说,能不能先和我聊一下,到时候需要的话我再和宣传部联系,这样大家都比较方便。接着,我马上再次提问,把他的注意力引导到采访上,问题上。于是一个小危机就解除了,他暂时同意回答问题。
这是第三步处理手法。还有第四步。
聊着聊着,他会说,我现在比较忙,能不能结束采访?这时候,我的采访才开始十多分钟,还没全面展开。于是,我就转移方向,说我再问几个问题。我把问题转移到法院的工作亮点上。
比如:
针对执行难,泗洪县法院发动了一场轰烈的整治“老赖”行动。与其他地方不一样的是,耿辉将“治老赖”的突破口放在了公职人员身上。当初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对于他来说,轻车熟路,随口就可以回答。于是他接着回答,我的采访也得以继续。问着问着,我再转回之前没问完的问题,让他回答。
就这样,我和他相当于是隔空交锋,我是避虚就实、虚虚实实,围魏救赵,声东击西,各个击破,聊着聊着他也进入采访状态,我们聊了快两个小时。
包括他的工作、生活方方面面,我都有了一个印象,这就好写稿子了。
大家也看到了,采访随时要注意对方的心理变化,作出应对。
好了,我采访了法院院长,然后再采访了几个法院法官对他的印象。我又通过微信朋友圈,看到江苏省高级法院研究室主任也转发了视频,我认识他,马上和他联系,让他谈谈对耿辉的印象。这样,我的稿件消息源很多,内容很丰富,和别人不一样。
3、采访提纲
刚才说到,怎么提问,怎么说服对方接受采访。前提是你至少要有点懂采访内容,要做好准备工作,不能一无所知就开始问。
换句话说,你要做好采访提纲。
我的做法是,每次比较大的采访,至少要准备20个问题。
围绕着时间、地点、人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方面,展开大问题、小问题,问题套着问题。
其实,新闻采访无非是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可以给大家看一下,我的一个手写的采访提纲:
《无锡40岁副区长辞职“卖咖啡”:不喜与人周旋,想换个活法》。一个处级干部辞职创业,还是吸引眼球,让人关注的。
里面的问题,我也简单念给大家听一下。
我还有一种做法,一个问题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反复问,直到对方说出更准确的答案,或者更丰富的答案。
比如,我采访这个辞职副区长,问他,为什么要辞职?他的回答很简单,说,一份工作干久了,就想换一个。这个回答,显然太简单、太含糊了。
于是,我在问了其他问题之后,又倒回来,换一种方式问,问他什么时候产生辞职念头?
我还可以问他,什么时候确定要辞职?有催化剂或者什么事情,触发你决定离开?你怎么看自己的辞职?
其实,这些都是围绕着为什么辞职展开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个经验,一个问题,你反复问,我反复回答。正是在这种反复回答中,我的思路慢慢变得更清晰,更有逻辑,回答得也就更全面。同一个问题,你可以从多个角度提问,问到你满意为止。
这个辞职副区长,正是在这种思路的碰撞中,给出更完整的回答:
“一份工作干得差不多了,就想换。我今年40岁了,如果按照退休年龄的角度,我还有20年时间。我希望换个工作,让人生更丰富。”
“我原本以为公务员干个三五年就差不多了,没想到公务员这份工作挑战很多,我在不断地解决很多问题,个人也在不断成长,也就没有一定要离开了。”
“我这么多年,接触了十几个行当,学习不同的领域,有意义,有收获。我要离开,无非是想要学习新的东西。”
还有,一些尖锐的问题,我们可以表述得委婉一些。意思是这个意思,表达不一样,对方听了不会感到很刺耳,他能接受,能回答,那就好办。不是说,一个问题你非要问得人家慌了,非要显得很犀利。犀利提问只是采访的一种方法。你可以有多种方法,重要是对方要说,而且要说出更多内容。
4、真实原则,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做新闻,追求的是接近真实。
我们无法说自己写的新闻每个字都是真实的,首先我们的认知是有限的,其次我们能调查的范围、手段也是有限的,但至少我们要追求接近真实情况,找到越多消息源越好,并且要做到小心求证。
很多时候,口供不太可靠,说话容易没谱。不是你说什么,就是什么。这时候,你要去求证,去交叉验证。而书面的证据,就显得相当重要。越吸引眼球的新闻,你越要小心求证,最好是有书面的证据。
比如,《中国青年报》前段时间的一篇报道《人大学生本科毕业后 回炉读高职学一技之长》,说的是一个名叫乔东的人,从人大新闻专业本科毕业后,居然回炉去读了徐州的一个高职。
这篇报道引起轩然大波,很多人大同一届的学生说,没有这个人。最后,查出他是一个在人大短期进修的人,这和人大本科毕业是两回事。
这篇报道的记者犯了一个错误。她听到乔东说自己是人大毕业的,就当真了。
如果你要求对方出示毕业证书、学位证书,那么就不会出现这个乌龙。即使对方推脱证书不在身边,你也可以去学校等地方查询。
我可以举一个类似的例子。
前段时间,南京很多媒体报道这么一个案件:3月13日中午,家住南京栖霞区的刘女士,发现停车棚里的电动车不见了。辖区的燕子矶派出所民警赶到现场,在监控视频看到一名男子骑自行车进来,骑电动车出去。
这名被逮住的男子,叫刘征(化名)。刘征说,他今年52岁,是一所高校的博士毕业生,目前在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做老师。他之所以偷车,是因为“没钱”,“我每天都缺钱”。因涉嫌盗窃罪,刘征被取保候审。
名校博士生竟沦为偷车贼?南京多家媒体对这一稀奇事进行了报道。江苏一家电视台是这么报道他的身份的:南京大学毕业博士,精通英、日、德、韩等多国语言,正自学阿拉伯语,曾任大学讲师……
我看到媒体报道后,觉得有意思,就也去了派出所。
一开始,我也像其他媒体那样,常规地采访,问问题。但我留了一个心眼。他说他是东京大学的博士生,那么能否把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给我看看。我跟他去他住的地方,他说房间太乱,找不到了。
他说他是心理学博士,我就随口问问佛洛依德、荣格等等,我感觉他的回答比较含糊,不像专业学过心理学的。
加上之前媒体报道他是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那么南京大学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呢,他还是说找不到。
我心里起了疑问,接下来就做了几件事。我托人去南京大学档案馆查询,结果没查到这个人。我还托人去查江苏教育学院查询,是不是他在里面工作过,得知他是在学院宣传部当过干事,后来辞职。我托人去查他的户籍,得知他确实是研究生毕业。
我通过中国知网等论文网站,查到同名的他的论文,就读学校不是南京大学,而是湖南师范大学。进而,我联系湖南师范大学,找到他的研究生导师,了解情况。
最后,我再打电话给刘征,他一开始仍坚持自己是南京大学硕士生,东京大学博士生。过了会儿,他承认自己并非博士,也不是南京大学硕士生,而是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并说出自己的硕士生导师。
至此,偷电动车的“博士”学历露馅了。他并非毕业于南京大学,也没有获得什么博士学位。而是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的硕士生。
大家可以从我求证的过程,看出一篇新闻的采访过程,必须要有小心的求证,才能尽量避免错误。
5、客观呈现,平衡报道
刚才讲到新闻的真实性,需要求证。但是,真实性也分好几种,有片面的真实,有局部的真实,也有比较全面的真实。
我们做新闻,希望在真实基础上,有个比较客观的、中立的呈现,有个基本的平衡。很多时候,老百姓的话不可信,官员的话也不可信,这时候两边的声音就要有个平衡。如果你只报道一边,风险就可能比较大。
比如,有时候拆迁户为了自己的利益,会隐瞒一些事实,或者歪曲一些事实。
比如,律师站在当事人角度,会避重就轻,会重点强调对自己有利的一些内容。比如,有时候官员讲话会弄虚作假,混淆视听。凡此种种,你就要有求证意识、平衡意识,尽量展现多方的声音,尽量不要一边倒。
我举个例子。
平坟运动,不知道大家听过没有。前几年,河南的平坟运动很激烈,强制平了几代人的坟墓,为了腾出耕地。去年12月,网上爆出江苏徐州沛县也开展平坟运动。
这个新闻,不是简单地问几个村民就完事了,这太片面了。必须要有抽样调查,对沛县的几个乡镇走访,去问村民、村支书、镇政府,去和县里的政府部门接触,来获得总体印象。
于是,我走访了好几个乡镇,获得第一手资料,有人一下子就平掉6个亲人的坟墓。然后,我和镇里面、县里面接触,说服他们接受采访。在采访中,我得知退休副县长、民政局长都平了自家的坟。我详细了解哪些人要平坟,怎么平坟,平坟以后骨灰怎么安置。
我写了《江苏沛县平坟调查:一下平掉6个亲人坟墓,官方称都是自愿的》,我指出江苏沛县的平坟运动相对比较平和,但同时村民们的怨言怨气也是有些重的,平坟如何与普通民众的朴素情感和信仰达成平衡,是个问题。
这样,稿件才更全面,有平衡感,而不是单纯地刺激眼球。
6、找不到人采访怎么办
上面说的是能找到人的情况,可是,有时候找不到人采访,或者对方不愿意接受采访,怎么办?
这时候,你可以充分利用专家、学者资源,采访他们,让他们各自发表意见,对这个新闻进行调和、平衡,免得只偏向一方。
举一个例子:
江苏一法院让律师在法庭上宣誓:若说谎,灵魂将日夜不安
江苏宿迁市沭阳县法院要求案件的当事人和代理律师都宣读誓言书。法院起草的宣誓书内容为:“我作为本案的当事人,所作陈述可能会对他人及其家庭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他人的一生。因此,我面对法庭,郑重宣誓:以我的人格及良知担保,对法庭如实陈述,据实回答。如作不实陈述,违背良心和做人良知,灵魂深处将日夜不安,内心饱受折磨和煎熬,不但要受到法律制裁,同时将作为不诚信之人,被贴上耻辱标签,受到道德谴责。”
这件事有争议,沭阳法院有压力,不太愿意继续接受采访。
业界和学界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我就通过采访专家学者,呈现不同声音。整篇稿件虽然没有沭阳法院的详细解释,但我也做到了平衡。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澎湃新闻记者蓝天彬的微信公众号“蓝天彬”(lan_tianbin)
原文:《用一万字,谈谈我眼中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蓝天彬)》
深度网编辑/周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