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底调查,一直是新闻学者与媒体争论的新闻伦理热点。记者何时才应采取卧底手段,又如何做好卧底暗访?在第二届亚洲深度报道大会上,蒙古电视台(Mongol TV)新闻制片人Lkhagva Erdene分享了自己以暗访手段揭露蒙古媒体失职行为的具体案例;印度知名调查新闻网站、电视制作公司Cobrapost的资深制作人Gargi Bhattacharya则总结了卧底调查的注意事项,两人的分享值得参考。
突破禁忌调查同行,蒙古电视台追问新闻伦理

Mongol TV的新闻与娱乐节目
蒙古电视台是一家于2009年创办的独立广播媒体,旨在为受众提供中立可信的新闻报道和高品质的娱乐节目。3年前的那一次暗访调查让这家媒体在蒙古国内声名大噪。
说是“暗访”,实际上蒙古电视台是通过“隐匿身份”与调查对象接洽,而这调查对象正是其国内同行——包括蒙古国家公共电视台(Mongolian National Broadcaster)在内的9大新闻媒体。
当时,蒙古国内的商业化浪潮开始席卷新闻媒体。在商业利益驱使下,很多媒体为了第一时间报道热点事件以求抓住受众眼球,常常没有核查事实便发出报道,导致最终误导受众。面对新闻业乱象丛生的现状,Erdene与同事便构思了一次针对媒体的调查。
一个叫“蒙古健康食品”的公司由此“诞生”。Erdene以此公司名义,通过电话联系了国内最大的三家日报、三家最大的广播电视台及三家最大的新闻网站,自称为麦当劳餐厅特许经营代理商,将于半个月后在首都乌兰巴托开设蒙古国的第一家麦当劳分店,希望与媒体洽谈广告业务。生意谈得很成功,很快Erdene通过一个私人账户向这些媒体汇去了总计4000美金的广告费。
在这之后,蒙古电视台与一家丹麦调查报道组织合作,召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并“邀请”到麦当劳亚太地区总监——皮兰克先生出席。期间,他们介绍了麦当劳为蒙古人打造的全新菜单,包含“羊肉汉堡”(“McMutton”,模仿McMuffin)和“羊奶奶昔”(“Goat Milkshake”) 。随后还给所有媒体发了一份通稿。然而,从这位“皮兰克”(“Pi Rank”)总监的姓名不难得知,整场新闻发布会——包括其所有细节,都只是个“Prank”(英文原意“恶作剧”)。

“符合蒙古人饮食习惯的‘羊肉汉堡’和‘羊奶奶昔’!”
“只要任何一家媒体随便问一两个问题,这整个调查都会做不成了。”Erdene说。而在24小时内,这9家媒体统统报道了“麦当劳即将落户乌兰巴托”的消息。
“暗访”部分至此结束,蒙古电视台立即派记者前去那些媒体求证。得知“上当”,有的媒体恼羞成怒地没收了前去采访的摄影师设备,有的则以官司威胁。从媒体到公众,一时间,整个社会都围绕两件事情展开热烈讨论:一是蒙古电视台的暗访调查是否合理,其二便是蒙古媒体的集体严重失职。
Erdene称,在蒙古,设立广播电视台是需要执照的,因此“持牌”机构都有着教化公众的责任,未核实而发布虚假广告显然未能尽责。而对蒙古国家公共电视台(Mongolian National Broadcaster)这样的官方电视台来说,播商业广告已是禁止行为。

大会上,Erdene展示当时通过电话与各家媒体洽谈广告业务时所拍摄的视频片段。
“蒙古有句谚语:人不能吃里扒外(you don’t spit back to the pot you eat from)。”Erdene说,“因此蒙古媒体之间从来不会批评对方的报道或揭对方的底。”然而Erdene觉得,要挖除媒体自身的毒瘤,就必须突破禁忌。
两年后,在许多媒体人和新闻学界的共同努力下,蒙古的第一个媒体监督机构——蒙古媒体理事会(Mongolia Media Council Club)成立。“大范围、持续地对新闻伦理与媒体专业操守的讨论最终能使社会受益。”Erdene总结道。
卧底调查关键:评估调查影响
卧底调查,究竟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印度的Bhattacharya总结了以下小贴士:
- 在卧底调查之前一定要确认,是否已经用尽所有其他调查办法。“卧底只能是最后的选择。若是为了跟其他媒体竞争、争夺报道优势而做卧底调查,便违反了新闻伦理。”
- 小心地选择故事,评估调查的影响,因为每一个卧底调查都可能需要你投入长达数月的时间、无数精力与资源。
- 确保调查所能为公众带来的积极影响一定要远大于“隐瞒”行为可能带来的伤害。
- 卧底记者对卧底的角色或领域应当有所了解或有相关经验,否则很容易出错而暴露真实身份。初试卧底的记者需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 要能够从间接圈子或渠道获得相关信息和文件。信源不能是记者卧底前直接认识的人,要找到核心信源。
- 预估可能涉及的伦理与法律问题。
- 注意保障信源和记者自身的安全。
- 小心保护调查得来的文件、视频等各种证据,交叉核实证据的有效性与真实性。注意即使在你卧底的情况下,调查对象是否还会隐瞒你想要的信息。
- 是否准备好真实身份暴露后的“应急方案”。
- 写作时,采取以事实为依据的客观叙述方式。
想了解更多国内媒体卧底调查经验?调查报道翘楚《新京报》的两篇分享不容错过:《新京报调查经验分享:调查报道如何做暗访》,《卧底黑餐馆,新京报记者深挖网络外卖乱象》。
编辑/Ivan Zhai
想知道更多会议干货?请关注全球深度报道网(cn.gijn.org),微博@全球深度报道网及其话题#报道亚洲16#、微信“全球深度报道网”(ID:gijn_cn),Twitter @gijnCh带来的系列分享。我们的最新报道有:
《报道亚洲 | 如何科学质疑“健康专家”?前世卫发言人为你分享技巧》
《报道亚洲 |政府公开数据哪里找?普利策奖得主“调查宝典”全收录》
《报道亚洲 | 对话“聚焦”小组前编辑:我们靠交谈“凿”破铜墙铁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