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每日人物”执行主编冯翔:新闻是社会的刚需
|
2016年2月22日,“每日人物”微信公号上线。自此,从明星专访到平凡者故事,从社会热点事件当事人到不为人关注的普通事故中的受害者,“每日人物”用事实丰富而深入的人物报道,呈现人性的多样,传递人文关怀。在当下众媒喧嚣的时代,这种对深度报道的坚守价值与困境何在?腾讯全媒派与“每日人物”执行主编冯翔的专访提供了答案。
全球深度报道网 (https://cnarchive.gijn.org/author/vickieliang/page/11/)
2016年2月22日,“每日人物”微信公号上线。自此,从明星专访到平凡者故事,从社会热点事件当事人到不为人关注的普通事故中的受害者,“每日人物”用事实丰富而深入的人物报道,呈现人性的多样,传递人文关怀。在当下众媒喧嚣的时代,这种对深度报道的坚守价值与困境何在?腾讯全媒派与“每日人物”执行主编冯翔的专访提供了答案。
在数字时代,纸媒的秩序和规矩都被打破了。记者或多或少都得了解数字新闻生态,包括传播的媒介、读者、如何推广他们的新闻——这在以前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与工作沾不上边的。而这也是设计师能够发挥技能,把方法技巧和思维方式代入的地方。像一个设计师一样思考,能够帮助媒体人探索这些复杂性。
1月28日,财新发表特别报道《逼近保姆纵火案真相》,回答了本事件中最关键、然在迄今为止媒体报道中尚未被理清的问题,即:“从女主人报警到母子四人尸体被发现,中间的两小时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一回答,是解开向谁问责、如何问责等后续问题的第一步。
美国当地时间1月22日,为嘉奖利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报道而设立的菲利普·迈耶奖揭晓,《芝加哥论坛报》揭开药品安全网缺口的报道斩获2017年头奖,ProPublica对破产保护政策中种族差异的揭露,以及巴伐利亚广播公司与《明镜周刊》合作的、有关德国房地产市场上歧视外国人的报道分列二三位。
前有BBC中国主编Carrie Gracie因男女薪酬不均辞去中国的职务,后有《金融时报》报道的一个怪象:Hugo Boss,Dana等六家企业在向英国政府提交男女薪酬差异数据后,在公开系统里反复修改,把男性薪酬高于女性这一事实,改成女性薪酬更胜一筹,就连负责管理这个系统的政府卫生部门也是如此。
近年来,新闻机构之间的合作获得了不错的反响,为读者呈现了许多更准确、更有影响力的报道,也让只凭一己之力难以做成的报道得以面世。以下这十个小技巧,是我们从全球500多名记者的合作经验中,总结出的精华。
新任律政司司長鄭若驊僭建已是不爭事實,現在只看如何收場。滿城熱評中,有猜測背後是「政治力量」發功,但是詳細檢視媒體的報道的內容、方法、和消息來源, 可證這趟新聞事件是香港記者近年來在深度報道上最出色的表現。
对很多调查记者来说,政府网站是他们对一些关于公众利益问题(比如地方规划、发展和支出等)进行调查的起点和数据来源。不过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记者或者新闻机构建立的“民间数据库”,也能帮你在调查时找到数据,比如本文这份清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全球或地区性新媒体、新闻学院和研究中心,开始通过运营网站、发布新闻简报、开展网络课程、组织记者培训项目等方式,报道与传播行业内的创新尝试,提供行业趋势观察与分析,以激发更多能推动行业变革的想法,探求商业和内容生产模式的新出路。
好的新闻产品从无到有,都得经历细细打磨。Poynter的数字工具记者Ren Laforme此次介绍的八个记者必备工具,都是他从网站的每月简报中抓取出来、各地记者最爱用工具中的佼佼者。让我们来看看,从创意构思,到多样化呈现,这些工具是如何助媒体人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