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庫
調查血汗工廠,記者可藉助哪些資源?
|
針對供應鏈的調查,一直以來都是調查性新聞的富礦。全球深度報道網資源庫收集並發布了相關數據庫、數字工具和經典調查案例,以期為報道供應鏈的記者指點迷津。
全球深度報道網 (https://cnarchive.gijn.org/author/vickieliang/page/5/zh-hant/)
深度君專開此文,介紹入圍美國網絡新聞獎“紐哈斯調查新聞創新獎”的三篇metoo報道,解析美國的調查記者報道性騷擾、性侵的手法,揭秘他們的幕後故事。
近日,谷歌可能重返中國的消息引起了網友熱議,谷歌pk某度更成關注的焦點。在自媒體曝出後者正在默默修改搜索結果的同時,谷歌再度優化自身的搜索功能,向成為數據記者的“必備工具”邁進一大步。
本期數據新聞精選帶你了解谷歌的數據新聞搜索新技能,ProPublica製作的美國高校民權侵犯案件數據庫,以及介紹數據可視化領域的入門好書。
米兔運動在中國還剛起步,理性的思考和討論有利於將它健康地推向更廣的區域,讓受害者有勇氣說不,讓潛在的施害者不敢施害,形成全民尊重女性、呵護女性的共識,這是我們共同的心愿。而公共討論需要基於對基本事實的掌握。核真錄做的,就是幫助讀者儘可能地釐清事實。
一個數據新聞的誕生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其最終達至受眾的效果,卻難以觀察,也不如社交媒體和短視頻那樣容易變現。本期數據新聞精選談談評估數據新聞的幾點準則,以及透過路透社的可視化報道,了解上周老撾大壩坍塌事故的影響。
上周末,有關疫苗的話題幾乎佔據了所有社交媒體的注意力。網易數讀做了第一篇通過數據新聞呈現中國疫苗問題的文章。通過梳理近五年來引發公眾疫苗恐慌的事件,以及近五年來涉及人用疫苗的刑事和民事判決書,新聞發現:疫苗問題是中國社會的一個周期性問題,背後與不合法的疫苗採購密切相關。
近來疫苗案甚囂塵上,#MeToo性騷擾舉報層出不窮,公眾評論中出現了巨大質疑聲:調查記者去哪了?
眾說紛紜中,“調查記者”和“調查新聞”的定義也不停搖擺,調查新聞是什麼?資深調查記者、全球深度報道網的總監David Kaplan,曾在“深度報道錦囊”中細緻地剖析過。藉此機會,深度君再度分享純文字版解讀。
Miranda Patrucic是有組織犯罪與腐敗報道項目(OCCRP)的編輯,她曾以《組織一場暗殺》獲2017年全球亮光獎,這篇文章曝光了一條由巴爾幹半島地區向敘利亞運輸武器的管道。
在加入OCCRP之前,Miranda供職於調查報道中心(CIN),以及BBC波斯尼亞分社。她帶領團隊做過好幾個跨境調查,並成功揭開了許多複雜的洗錢黑幕,包括幾十億美元的賄賂案、中亞和東歐的寡頭執政者之間的黑暗交易。
自從北京煤改氣之後,在過去的九個月里,北京人民難得享受到了湛藍的天空和清新的空氣。的確,空氣的優異程度創下了近年來之最。《金融時報》從Nasa的衛星數據中,收集了2005年1月到2018年5月間,二氧化氮濃度可視圖。
此外,記者Xaquín G.V.根據網民在Google上的問題搜索記錄了一份可視化日記。他發現,北美人和東亞人總需要修理馬桶,前蘇聯國家的人要修洗衣機,這是怎麼回事?
在移動報道專欄“調查視頻拍攝”系列的前兩篇文章中,澳大利亞記者Ivo Burum分別探討了策劃拍攝項目與視頻鏡頭語言的問題。最後一期的主題,是拍攝採訪的技巧和處理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