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報道
寒冬里的星火——中國內地調查記者如何報道2018
|
這一年的深度報道主要聚焦在企業和個人的不當行為。令我們印象深刻的製藥業事故報道、#Metoo性侵害報道、環境調查等報道發出後,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力:涉事企業被起訴,消費者團結力量,共同抵制侵害個人利益的商品,相關政策和法規相繼出台。
全球深度報道網 (https://cnarchive.gijn.org/author/vickieliang/zh-hant/)
這一年的深度報道主要聚焦在企業和個人的不當行為。令我們印象深刻的製藥業事故報道、#Metoo性侵害報道、環境調查等報道發出後,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力:涉事企業被起訴,消費者團結力量,共同抵制侵害個人利益的商品,相關政策和法規相繼出台。
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許多新聞從業者害怕自己將被機器取代的聲音也逐漸出現。然而,與其驚懼變化,不如擁抱這項技術。這篇文章給我們展示了,人工智能將可能如何幫助記者更好地報道我們如今所處的,愈發複雜、愈來愈全球化和信息過剩的世界,從而拯救新聞業。
第十一屆全球深度報道大會將於今年9月26至29日在德國漢堡舉行。為了讓大會的議題更加多元、內容更加豐富,在此,我們希望向各地新聞同行徵集議題及活動想法。歡迎在2019年2月4日前,通過本文的鏈接,向我們提交您的建議。
步入數據時代,“數據可視化”作為一種表達類型、生產類型、內容類型,愈發高頻地走進受眾視野,數據圖表、交互網頁等作品的出現讓我們感受到了數據之美。當數據可視化遇上短視頻會怎麼樣呢?騰訊短視頻Lab特意請來了四位資深的媒體從業者,分享各自的團隊在可視化領域的研究成果,以及如何製作數據可視化短視頻的乾貨。
過去一年裡,新的敘事形式不斷湧現,芬蘭視覺記者Emma-Leena Ovaskainen對此前BBC製片人提出的敘事形式分類做了改進,並補充了最新的發展和相關案例。
2018年第一大驚喜當然是可視化大會“遍地開花”,除了線下面基,還有各類線上社群,Makeover Monday每周都會舉行圖表製作比賽,可視化大神在線批改作業,展示優秀作品,幫助可視化愛好者從小白到進階。不同行業的專家也跳進了可視化這個“坑”,專業融合產出了許多創意作品。本文從以下四方面推薦2018年度可視化領域的好學生與優秀答卷。
又到年終總結時,我們再次整理了深度網年度好文榜單。這一年,通過回顧全球深度報道網網站和微信公眾號上的數據,我們發現,最具熱度文章透露出讀者的三大疑問:好的調查報道應該是什麼樣的?有哪些工具可以助我做好報道?數據該去哪裡找?
對於很多南非的學齡孩童來說,上廁所要冒着巨大的風險。2007年以來,南非至少4個學童因為就廁而丟掉了性命。關注社會平等問題的南非媒體SECTION27派記者前往北部省份Limpopo,探訪該地區全部86所學校,收集了2018年5月到7月的數據,衡量學生們使用衛生廁具的方便程度。
進入GQ以後,劉敏發現工作的最大變化在於,特稿更要求記者在解釋新聞事件前因後果的基礎上,尋找能讓人共情的故事性,充分運用細節來講故事。要尋找哪些細節,如何物色採訪對象,如何觀察與獲取,採訪有何技巧,劉敏與《南都周刊》深度訓練營作了分享。
許多偉大的調查報道都被寫成難以消化的文章。不客氣地說,這樣的故事既無聊又讓人看不懂。所以,它們常常遺憾地躺在無人問津的角落裡,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力,也就是說,記者們幾個月的辛苦調查工作,完全變成了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