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全球深度報道大會
數據可視化的七大趨勢 | GIJC17
|
隨着科技不斷拓寬數據設計的邊界,數據可視化領域也在不斷改變,新設備、新技巧對可視化專家們提出了新的挑戰。Lena Groeger是ProPublica的調查記者和可視化開發人員,攜手《金融時報》數據可視化記者Jane Pong,她們在2017全球深度報道大會上分享了數據可視化的七大趨勢。
全球深度報道網 (https://cnarchive.gijn.org/category/%E6%B7%B1%E5%BA%A6%E6%8A%A5%E9%81%93%E5%A4%A7%E4%BC%9A/page/5/zh-hant/)
隨着科技不斷拓寬數據設計的邊界,數據可視化領域也在不斷改變,新設備、新技巧對可視化專家們提出了新的挑戰。Lena Groeger是ProPublica的調查記者和可視化開發人員,攜手《金融時報》數據可視化記者Jane Pong,她們在2017全球深度報道大會上分享了數據可視化的七大趨勢。
全球深度報道網是一家非盈利機構,致力於在全球範圍拓展深度報道的可能性。目前,它擁有來自68個國家的155個成員組織,每個組織都可獲得一票投票權。“大家對舉辦全球大會的熱情和宣傳力度都是史無前例的,”全球深度報道網的執行總監David E. Kaplan說。“這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健康的信號。大家積极參与,並且為共同拓展我們的全球聯繫網絡而出力。”
運用數據或技術能給調查報道帶來線索、提供思路、實現突破,但前提是,要真正做到讓兩者為故事服務。對此,“數據工場”的數據新聞編輯陳羽萱從全球深度報道大會上得到不少體會。
十年前由娛樂新聞起家,2013年始建調查團隊的網絡媒體Buzzfeed,如今已成美國調查新聞隊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Buzzfeed內部,娛樂與嚴肅新聞內容兩者如何平衡?Buzzfeed的調查報道理念與操作跟傳統媒體相比有何不同?
調查報道耗時動輒幾個月,對新聞媒體來說,是一項不小的消耗。在媒體普遍遇上“寒冬”之時,要如何用真金白銀、可持續地支持調查報道呢?此次南非深度報道大會的“調查報道的可持續性”研討會,邀請眾多成功存活下來的媒體,介紹他們的經驗。
韓國官方發布了“世越號”沉沒的報告後,事故起因仍不明朗。坊間開始流傳真假莫辨的猜測,比如客運船是與潛水艇相撞而傾覆的;還有人猜測船員在航程中故意拋錨……然而真相呢?金成秀想,他一定要還原船體傾覆的全部經過,再現場景,把真實呈現與大眾。
四天時間、1,200多名記者、130個國家、280多名講者、100多場專題研討會和工作坊分享——規模空前的第十屆全球深度報道大會,在11月19日於南非金山大學順利閉幕。讓我們通過參會記者的鏡頭與社交網絡狀態,來回顧大會的盛況。
“採訪不是關於你準備好的一系列問題,而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作為今年全球深度報道大會“採訪的藝術”專題研討會講者之一,美國網絡媒體Buzzfeed調查報道主管、普利策獎得主Mark Schoofs分享了他從業多年總結下來的採訪經驗。
有一回,他執著於呈現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剖析複雜的關係圖,結果跟編輯來來回回磨了十次。後來,他的編輯要求他,把那改了十次的草稿丟了吧!“想一想,寫一篇你母親也能看懂、有興趣的故事。”他真的打了電話給母親,從敘事到談人,故事結構整個調整。新稿一次過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