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報道技術
新聞報道中可以使用的七種敘述模式
|
作為新聞記者,每天都要面對不同類型的故事,在眾多故事中,有沒有值得總結的敘述模式呢?伯明翰城市大學教授 Christopher Booker 為我們總結了新聞報道經常採用的七種敘述模式。
全球深度報道網 (https://cnarchive.gijn.org/category/%E6%B7%B1%E5%BA%A6%E6%8A%A5%E9%81%93%E6%8A%80%E6%9C%AF/page/11/zh-hant/)
作為新聞記者,每天都要面對不同類型的故事,在眾多故事中,有沒有值得總結的敘述模式呢?伯明翰城市大學教授 Christopher Booker 為我們總結了新聞報道經常採用的七種敘述模式。
最近兩三年,隨着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台的興起,中文社交媒體的版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截至去年年底,中國短視頻用戶規模達6.48億,用戶使用率達78.2%,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低幼、銀髮群體和偏遠地區網民成為了互聯網用戶。面對這些變化,我們要如何應對網絡謠言?
紐約時報自2017年起製作了一系列視頻調查報道,《殺死卡舒吉》是其中的佳作,這個8分多鐘的短片使用的素材全部都來自公開信息,但經過編輯加工之後,它完成呈現了卡舒吉遇害的全過程。紐約時報是如何用公開信息完成調查短片的呢?
不論是查找事實,衡量某一特定事件的影響還是確認細節,衛星圖片都已成為深度報道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在衝突地帶,衛星圖片更能精準地記錄侵犯人權的行為或對當地的發展狀況進行有效評估。我們用8個案例,告訴你衛星圖片在調查報道中到底能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挪威媒體 VG 以精鍊字句配以圖片、影片及手機通訊串流視頻,呈現了一樁錯綜複雜的跨國 Tinder 詐騙案,取得了超過兩百萬的閱讀量。巨大成功的背後有哪些經驗值得分享?
普利策獎得主張彥(Ian Johnson)的作品《中國的靈魂》(The Souls of China)最近出版了中文版,台灣非營利網絡公益媒體“報導者”總編輯李雪莉與張彥進行了專訪和對談。除了刊載在“報導者”上的訪談文章以外,李雪莉也分享了她與張彥在田野技巧上的切磋。
在經濟犯罪都已經全球化的背景下,媒體、尤其是中小型媒體要如何解決全球化下的跨國媒體合作問題?促成日本非營利媒體 Waseda Chronicle 和香港端傳媒進行合作的媒體人徐小童分享了她對媒體跨國合作的思考。
Bellingcat 是一間英國的獨立調查網站,曾對馬航 MH17 空難、也門內戰、敘利亞化學武器襲擊等重要新聞事件進行過調查報道,揭開事件真相。在調查過程中,公開資料扮演了重要的角色,Bellingcat 創始人和我們分享了如何在這個假新聞泛濫的時代,核查信息的真實性,並藉助公開資料進行調查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