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創新
用小成本做大新聞——南非非營利調查機構 amaBhungane 的創新發展之道
|
十年前,amaBhungane 調查報道中心脫離大型媒體,探索以非營利的方式經營。他們找准了自己定位——濫權與腐敗相關的新聞,曝光了前總統祖瑪政府與古普塔家族(Gupta)之間的利益關係,導致祖瑪下台。現在,他們想要以自己的成功經營協助其他專註於調查報道的新創團隊。
全球深度報道網 (https://cnarchive.gijn.org/category/innovation/page/2/zh-hant/)
十年前,amaBhungane 調查報道中心脫離大型媒體,探索以非營利的方式經營。他們找准了自己定位——濫權與腐敗相關的新聞,曝光了前總統祖瑪政府與古普塔家族(Gupta)之間的利益關係,導致祖瑪下台。現在,他們想要以自己的成功經營協助其他專註於調查報道的新創團隊。
自去年年初,來自 14 個國家/地區的 40 多名記者,就穿山甲非法貿易,進行了大範圍的跨境調查。去年9月底,長達上萬字的重磅調查《穿山甲報告:一段通向滅絕的旅程》在全球深度報道大會上正式發布,其後引發巨大反響。這個成功的跨境調查項目是如何做到的?
“劇情簡介”、“背景音樂”、“劇集”、“氛圍”……在 Les Jours 的辦公室里,天天都能聽到這些詞。但別搞錯了,他們並不是在拍片,而是在做新聞報道。這個法國新媒體正在用當下人們最容易接受的形式來呈現嚴肅的調查新聞。
所謂“新聞實驗室”,究竟是什麼?這個實驗室里,沒有化學公式,沒有《絕命毒師》里那種經典的放毒防護衣,也沒有測量濕度或者氣壓的工具。但在這裡,創新在這裡成為可能,有時甚至能推動文化變革。它被視為媒體在數字時代的“生存機制”;也有不少人認為,通過它可以找到能立足於未來的商業模式。
新聞記者並非對每個自己報道的議題都了解,在不熟悉的領域中,找到長期關注這一議題的讀者,讓他們參與到報道之中是個好的解決辦法。如何能做到這一切?看看這些媒體都是怎麼做的。
過去一年裡,新的敘事形式不斷湧現,芬蘭視覺記者Emma-Leena Ovaskainen對此前BBC製片人提出的敘事形式分類做了改進,並補充了最新的發展和相關案例。
近日,被譽為新聞設計界的奧斯卡大獎——美國SND數字媒體設計大賽在其官網上公布了2017年全球數媒設計大賽的獲獎名單。全球共有60多家媒體獲獎,其中一半的獎項由《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包攬。中國參賽媒體中,人民日報媒體技術公司、浙江新聞、澎湃新聞和《南華早報》的多個作品獲得優秀獎。
媒體行業劇烈變革時期,有人出走,也有人堅守。那些堅守的人,懷抱怎樣的價值與理想?騰訊媒體觀察微信公號全媒派帶來了三位傳媒人的堅守故事,他們對當下的新聞行業、記者和媒體人價值的理解,或能給處於迷茫期的同行一些方向上的啟發。
當編輯部迎來“產品經理”這一新角色,新聞可以有怎樣的改變?傳統的采編團隊應如何理解前者並與其展開新型合作?全球深度報道網與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Cindy Royal教授對這些問題作了探討。
廣播這種純語音媒介當下面對窄眾化的趨勢,然而在美國,同樣是純語音為主的播客(Podcast)卻方興未艾,甚至成為一種頗受歡迎的深度報道發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