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開流行病報道中的「雷區」?

從2003年的SARS到今年的新冠疫情,新聞媒體在每一次大規模傳染病的爆發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從最初的預警,到疫情發生時的狀況、人們的反應,再到對疫情何以發生的追問,每一環新聞媒體都無法缺席。記者應如何客觀準確報道流行病,流行病報道中又存在着哪些可以避免的“雷區”?

如何寫一篇引人入勝的調查報道?

許多偉大的調查報道都被寫成難以消化的文章。不客氣地說,這樣的故事既無聊又讓人看不懂。所以,它們常常遺憾地躺在無人問津的角落裡,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力,也就是說,記者們幾個月的辛苦調查工作,完全變成了炮灰。

“紫牛新聞”:打造一塊原創深度新聞的試驗田

移動互聯時代,媒體迎來前所未有的變革,掌上閱讀漸成主流,受眾獲取信息日益便捷豐富,但與此同時,內容趨於同質,泥沙俱下真偽難辨。當此之際,“澎湃新聞”“紅星新聞”相繼上線,以打造全國有深度與思想的新聞平台為發願,在內容、渠道等模式上屢屢創新,頻獲業界關注,成為國內媒體轉型的“澎湃模式”“紅星路線”。

地方媒體如何通過深度報道 推動社會問題的解決

特報部團隊由江蘇新聞廣播建立,專門深入報道地方的問題,在上篇文章中,深度報道網已邀請劉海濤介紹了報道團隊組建的歷程、架構、工作流程和操作選題的思路。本文將透過兩個案例, 進而分享團隊的經驗。這兩個案例顯示了該台通過深度報道,推動社會問題曝光。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