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亞洲 | 善用國際資源平台 做更專業的環境報道

氣候變化已然危及到人類的生存,而世界最高峰腳下的社會卻忽略了、甚至試圖無視種種信號。如何報道環境與氣候變化關係到公眾如何理解與應對現存的危機。三位長期關注全球環境與氣候變化問題的南亞記者分別從實地調查案例,報道方向與注意事項,以及與數據新聞結合三個方面,分享環境報道要領。

開放、系統與安全:數字時代調查記者的新“信條”

科技進步使調查報道的方法與工具日新月異。調查記者如何順應數字時代的潮流,更好地把握技術紅利,做出有價值的調查報道?開放社會基金會的獨立新聞項目總監María Teresa Ronderos提出當下調查記者必須牢記的三個新“信條”,並分享了多個有關數字與人身安全保護的國際資源平台供記者參考。

報道亞洲 | 勇氣與安全——女性記者調查經驗談

“迄今為止,我的每一次在外調查都會遭到騷擾——儘管形式有所不同。(可能)很多人覺得,因為我是女性我就會被他們嚇倒。”今年的亞洲深度報道大會上,印度自由記者Stella Paul道出了女性調查記者的心聲——相比異性同行,她們在工作中會遇到更多危險和挑戰。 Paul今年剛獲得由國際婦女媒體基金會頒發的“新聞勇氣獎”,對於女記者在調查中可能遇到的性騷擾和人身安全威脅,她有何應對經驗?

想知道有哪些議員在“吃空餉”?自己寫一個爬蟲吧!

熱愛數據的你,R的功能用過多少?用R編寫網絡爬蟲,你又嘗試過嗎?比利時數據達人Maarten Lambrechts最近就利用R語言的rvest包編寫了一個爬蟲程序,調查分析比利時弗拉芒大區議會議員的議政情況。他是怎麼做的?深度君經授權編譯Lambrechts的文章為你剖析,文末還有代碼分享。

報道亞洲 | 如何打造深度調查的數據團隊

傳統的新聞團隊通常包括編輯、記者、設計師、攝影師等角色。但為了適應“大數據時代”的調查報道,各大媒體開始紛紛轉型,為自己的新聞團隊補充數據專家。如何管理和激勵一支有數據意識的調查團隊,把報道做得更好呢?三位資深數據大牛在亞洲深度報道大會上分享了她們的經驗。

報道亞洲 | 為少數族裔與弱勢群體發聲 勇氣之外記者還需哪些技巧?

少數族裔與邊緣群體,兩者的形成都有其複雜的歷史與文化背景。在不同的社會,這兩者的聲音也常被不同程度地忽略。來自泰國和印度的自由記者——Prangtip Daorueng和Stella Paul長年關注少數族裔與邊緣群體議題,美聯社駐緬甸記者Esther Htusan自己便出身於少數族裔,在各自族裔眾多,民族矛盾繁生的國度里,她們為何關注這些群體,又如何報道他們的困境與掙扎?

報道亞洲 | 對話“聚焦”小組前編輯:我們靠交談“鑿”破銅牆鐵壁

對《波士頓郵報》前“聚焦”調查小組編輯Walter V. Robinson來說,“新聞最基本的技巧——從19世紀到20世紀、21世紀從未改變過——就是與人交談。”Robinson帶領“聚焦”小組揭露天主教神父性侵黑幕,經奧斯卡獲獎影片《聚焦》揚名全球後,仍受“新聞的召喚”在高校任教、向各地記者傳授心得。在第二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上,Robinson與深度君分享了聚焦報道背後的故事,調查報道的技巧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 上一頁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