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敘事
從人物到結構 三個敘事技巧助你講好調查故事
|
對於需比即時新聞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資源的調查報道,只有最終把故事講好,而非單純地鋪陳事實,才能讓報道產生更大的影響力,不致讓前期艱辛的調查功虧一簣。
全球深度報道網 (https://cnarchive.gijn.org/prominence/homepage-featured/page/5/zh-hant/)
If you are using the Newspaper or Carousel optional homepage layout, add this label to posts to display them in the featured area on the homepage
對於需比即時新聞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資源的調查報道,只有最終把故事講好,而非單純地鋪陳事實,才能讓報道產生更大的影響力,不致讓前期艱辛的調查功虧一簣。
在6月舉行的美國調查記者與編輯協會年度大會上,美國奧斯卡獎電影《聚焦》主角之一的原型、《波士頓環球報》記者Michael Rezendes介紹了13條與“線人”打交道的訣竅。全球深度報道網獨家發表中文版與讀者分享。
本期精選關注各國少數族裔生存狀況。德國《明鏡》周刊記者發現少數族裔在租房過程中備受歧視;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研究顯示,警察在截查車輛時偏好攔住黑人司機;《瑞士資訊》則推出一組描述該國外籍人士比例和移民趨勢的信息圖。
提供文檔解決方案的民間組織DocumentCloud根據多年經驗,總結出使用電子文檔過程中的注意事項,指導大家識別出文檔中的隱藏信息,其中不少都可能在無形中泄露你的個人隱私。
亞洲出版業協會“2017年度卓越新聞獎”(SOPA Awards)上月在香港揭曉。今年特別新增了兩個獎項:“新聞報導創新獎”和“卓越視頻報導獎”,旨在“反映不斷演變的傳媒生態,鼓勵善用數碼工具及製作優秀短片的報導”。
性侵,於大多數受害者而言,都是不敢公開言說的夢魘。而在加拿大,當一部分性侵受害者鼓起勇氣向警察報案,她們所發出的聲音卻被忽視與懷疑,甚至最終被認為是“口說無憑”。
全球深度報道網的“每周數據新聞精選”(Top Ten #ddj),將分享由社交網絡程序NodeXL統計得到的最熱門#ddj話題推文,盤點全球數據新聞的趨勢、成果、創意和趣味。本期分享數據專家Alberto Cairo關於新聞視圖的最新研究以及若干可視化報道案例。
一場名為“洗車行動”的反腐風暴正在攪動拉美政壇,多國政要涉案。分別來自不同國家的11家媒體機構自發組建了網絡協作平台深入調查,成為跨境協作報道的又一範例。
近年來“大數據”概念興盛,“開放數據”隨之受到各國政府重視並紛紛納入工作計劃。那麼現在全球落實情況如何呢?今年5月發布的“開放數據晴雨表”嘗試回答這個問題。
“數據新聞不能止步於‘半真實’,只要哪怕一丁點失實都是不可承受之錯。” 《紐約時報》數據記者Robert Gebeloff如是說。當數據與新聞結合,有哪些陷阱可能會導致報道失實,記者又該如何避免?Gebeloff在歐洲調查新聞與數據報道大會上分享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