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全球深度报道大会
#GIJC19 侧记:带着中国对欧投资的课题,我在大会现场听见了“人的故事”
|
之前在中国做国际新闻,我总有种感觉——在媒体上看到的故事往往和短暂空降到现场的观察形成鲜明反差。而这一次,当我带着中国对欧投资的大课题来到全球深度报道大会的现场时,也同样感受到了这种反差,打动我的不是报告中的大词或眼花缭乱的数据,而是背后许许多多「人的故事」。
全球深度报道网 (https://cnarchive.gijn.org/prominence/top-story/page/27/)
If you are using a “Big story” homepage layout, add this label to a post to make it the top story on the homepage
之前在中国做国际新闻,我总有种感觉——在媒体上看到的故事往往和短暂空降到现场的观察形成鲜明反差。而这一次,当我带着中国对欧投资的大课题来到全球深度报道大会的现场时,也同样感受到了这种反差,打动我的不是报告中的大词或眼花缭乱的数据,而是背后许许多多「人的故事」。
从讲述重磅调查故事幕后的 The Tip Off、财新十年调查报道故事集,到重回调查现场的 In the Dark、White Lies,2019年全球都有哪些不可错过的调查类播客?
在全球深度报道大会的这几天,我看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露出的缝隙,这个缝隙需要我们自己去撬动,去往外挤,但首先要做的,是永远要警惕地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
马来西亚媒体“当今大马”从2004年开始启用订阅制。15个年过去,会员收入已占到了总收入的70%以上,但付费墙并没有削弱影响力,它目前仍是马来西亚仍然是最受欢迎和信任的新闻网站之一。在全球新闻业并不景气的今天,“当今大马”是如何平衡新闻公共性和媒体经营的?有哪些我们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
韩国非牟利调查机构“打破新闻”在成立之初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甚至连一台相机也没有。但经过七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了一个拥有三万多月捐会员的新闻机构,并且融合了报道、广播、纪录片等多种媒体形式,在韩国新闻业最不景气的几年时间里,他们是如何取得这些成就的呢?
新闻是一种不断追逐事实的过程,而记者是主动并且享受于这个信息追逐过程的人。这当然是一件无比困难的事情,需要不断的学习、训练。但记者本就不是喜欢容易问题的人。在不同国家,用不同语言,我们身上有一种跨越了国别和语言的共通性,我们都在自己的世界里追逐最根本的事实。毕竟,这是一群就算坐一趟观光船也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
越来越多人将最常使用的社交媒体平台从 Facebook、Twitter 转移到了 IG(Instagram)。但 IG 的搜索功能非常难用,如果不知道一点搜索技巧,可能费了半天也找不到你想要的内容。为此,开源调查组织 OSINTCurio.us 的搜索专家特别撰写此文,教你成为一个 IG 搜索大师。
资深媒体人、界面·正午的主编郭玉洁经历了过去20多年来媒体行业的变化,当她面对内容媒介的转移、作者和读者关系的变化、写作和经营的冲突,是如何思考、又如何应对的呢?
对任何写作者来说,文章的开头是不容易写的,对于深度报道作者来说尤其如何。在这篇文章中,资深新闻人 Paul Bradshaw 总结了七种文章开头的写作方法。如果你正在为如何写开头而苦恼,不妨读一读这篇文章吧!
现在,越来越多的记者选择自由撰稿作为自己的职业。与在机构工作相比,自由撰稿有着很高的自由度,但它同时也有些弊端——收入并不稳定,或是采访完一圈之后发现收集到的材料完全用不上。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自由撰稿人?在第11届全球深度报道大会上,三位资深的自由职业者分享了他们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