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全球深度報道大會
#GIJC19側記:中外記者的共同挑戰,如何成為後真相時代的“搭橋者”?
|
在今天,以一人之力恐怕難以跨過那些無形的壁壘,但我們可以把自己訓練成更熟練的搭橋者,透過跨境合作來共同發掘和報道有意義的選題。身在會場的哪個角落,你都能看到新聞工作者們三五成群地交流心得,全球深度報道大會無疑為跨境合作提供了開花結果的土壤。
全球深度報道網 (https://cnarchive.gijn.org/prominence/top-story/page/28/zh-hant/)
If you are using a “Big story” homepage layout, add this label to a post to make it the top story on the homepage
在今天,以一人之力恐怕難以跨過那些無形的壁壘,但我們可以把自己訓練成更熟練的搭橋者,透過跨境合作來共同發掘和報道有意義的選題。身在會場的哪個角落,你都能看到新聞工作者們三五成群地交流心得,全球深度報道大會無疑為跨境合作提供了開花結果的土壤。
在為期四天的全球深度報道大會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各種各樣的故事正發生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它們背後有人在持續地追蹤和記錄。且不論在大會上能學到多少調查報道經驗或新聞呈現技術,單是交流本身,就足夠有意義。因為這是打破刻板印象的開始,是相互理解與協同合作的起點。
小型媒體通常資源都是很有限的,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甚至在新聞業取得成就,對小型媒體而言並不是那麼容易,但也並非完全不可能。在第11屆全球深度報道大會上,來自世界各地小型媒體從業者齊聚一堂,分享了自己對於如何用小成本做出重磅報道的經驗。
找數據在中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很多公開的數據可能要麼缺失、要麼格式混亂。記者應該如何應對這樣的情況?在第十一屆全球深度報道大會上,我學習到了不少數據眾包的經驗和技巧。
在深度報道中,如何搜集、整合和使用用戶生成內容?在第十一屆全球深度報道大會上,三位資深記者/學者結合自己在調查蘇丹抗議示威、羅興亞難民危機時的經驗,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在一個虛假信息泛濫、嚴肅新聞被邊緣化、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的時代,要如何處理媒體與讀者之間的關係?第十一屆全球深度報道大會上的分享與交流,給我提供了許多啟發。
在第11屆全球深度報道大會現場,我見到了三十年前在我的家鄉尋訪偷渡故事的陳婉瑩老師,和她有了許多交流,並相約一起重訪福建長樂。這種跨越時空的風雲激蕩,讓我更確定了自己對家鄉的敘事和書寫的路徑。
為什麼在深度調查報道中運用 AI 技術這麼困難?近期內,深度報道的哪些環節最適合使用 AI 技術?為了回答這些問題,哥倫比亞大學老師 Jonathan Stray 做了一些研究。
針對性騷擾/性侵的報道並不算「新」,但在2017年 #MeToo 運動席捲全球後,針對這類事件的調查報道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但由於當事人的心理創傷和社會文化的壓力,報道這類案件並不容易。如何為故事找到紮實的證據?如何在採訪過程中避免對當事人造成二次傷害?如何突破社會文化的限制,擴大報道的影響力?
隨着技術的發展,講故事的形式也在發生着不小的變化。從播客到互動頁面,從新聞遊戲到虛擬現實,吸引聽眾沉浸到報道之中的方法變得越來越多樣。在第11屆全球深度報道大會上,來自挪威、德國和美國的新聞人分享了他們各自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