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新聞
每周數據新聞精選 | 全球難民流向何處
|
本周數據新聞精選將分享三個數據可視化項目,分別描繪了全球難民移動的真實情況,美國家庭普遍面臨的收入不穩定狀況,以及美國個稅等級數量一百年來的變化。另外還會介紹2017版增加了數據新聞一章的美聯社記者手冊。
全球深度報道網 (https://cnarchive.gijn.org/prominence/top-story/page/54/zh-hant/)
If you are using a “Big story” homepage layout, add this label to a post to make it the top story on the homepage
本周數據新聞精選將分享三個數據可視化項目,分別描繪了全球難民移動的真實情況,美國家庭普遍面臨的收入不穩定狀況,以及美國個稅等級數量一百年來的變化。另外還會介紹2017版增加了數據新聞一章的美聯社記者手冊。
前面兩篇文章通過民意調查和健康科學報道兩個情景,探討了一系列容易被忽略或誤用的統計學概念,以及由此導致對統計數據的誤讀。
本期來參觀一下由華人學者郭毅可教授創辦的歐洲最大數據可視化實驗室,看看入圍2017年數據新聞獎的候選作品,聽資深數據新聞記者向《哥倫比亞新聞評論》介紹個人經驗。
除了險撞天壇大佛這種極少數情況可能被遊客捕捉到以外,媒體都是如何發現這些航空相關事故並跟進報道的呢?全球深度報道網再次整理資源庫中與航空交通有關的網絡搜索工具,以饗讀者。
目前,越來越多媒體會報道正規科研機構發布的生命健康相關研究成果,這有利於提高公眾科學素養,值得讚賞。但是,誤讀研究結果,尤其是其中統計數據的情況仍不時出現,甚至連國際主流媒體都會犯一些讓專業人士哭笑不得的錯誤。
現代新聞報道總少不了各種數據,比如民意測驗、統計調查,以及大家耳熟能詳的GDP等經濟指標,各種百分比和變化幅度等更是反覆出現。提高統計素養,學會正確解讀數據,不僅是對記者專業的要求,也能讓讀者更好地理解數據背後的客觀事實。
2017年數據新聞獎近日揭曉入圍名單。阿根廷《民族報》報道《檢察官之死》聚焦前檢察官阿爾貝托·尼斯曼因調查阿根廷與伊朗政府高層而神秘死亡的案件,調動120多人的志願者團隊聽取四萬多條電話監聽錄音,從中抽絲剝繭還原涉案權貴的攻守同盟,入圍競逐“最佳數據調查獎”。這個涉及龐大數據的調查項目如何展開?其中的挑戰和亮點又在何處?
兩個月來引發社會關注的山東聊城“辱母傷人案“以及對當事人於歡的司法程序近日又有最新進展,媒體的窮追不捨功不可沒,而不斷完善的司法公開制度也有助於公眾了解事實真相。本文為你介紹媒體如何善用公開的法庭判決信息來做深度報道。
本期來看看法國新總統馬克龍支持者的群體特徵,朝鮮頻頻試射導彈所可能覆蓋的背後潛在打擊地區,可視化如何幫助我們更好認識自己的城市,以及用數據圖來觀看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