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新聞精選
數據新聞精選:十月驚奇之後,美國大選會有怎樣結果?
|
美國大選還有不到一個月就要進行,特朗普確診新冠的「十月驚奇」之後,兩位候選人究竟誰能勝出?日本首相繼任者確定,上任後的菅義偉又將面臨怎樣的挑戰?中國近4000家A股上市公司發布了半年報,新冠疫情對業績帶來了多大衝擊?數據新聞是如何對這些議題進行回應的?全球深度報道網為你精選了9月值得一讀的數據新聞報道。
全球深度報道網 (https://cnarchive.gijn.org/tag/%E6%95%B0%E6%8D%AE%E6%96%B0%E9%97%BB/page/3/zh-hant/)
美國大選還有不到一個月就要進行,特朗普確診新冠的「十月驚奇」之後,兩位候選人究竟誰能勝出?日本首相繼任者確定,上任後的菅義偉又將面臨怎樣的挑戰?中國近4000家A股上市公司發布了半年報,新冠疫情對業績帶來了多大衝擊?數據新聞是如何對這些議題進行回應的?全球深度報道網為你精選了9月值得一讀的數據新聞報道。
英國數據新聞導師 Paul Bradshaw 分析了100篇數據新聞,並找出了其中七個常見的切入角度。在這篇文章中,他用真實的案例來說明如何透過這些角度發掘有趣的故事,以及數據新聞操作中的注意事項。
巴西 Volt 數據新聞實驗室的創始人和編輯 Sérgio Spagnuolo 長期從事數據調查、分析和可視化工作。在進行調查和數據報道時,他最常使用的工具有哪些?
8月,全球新冠確診病例超過2000萬,死亡超過73萬人。公共衛生危機引發的一系列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問題仍在不斷發酵,諸如航空業收到重挫、秋季學期開學窘境等等;而在中文互聯網中,各個平台「叫停吃播」的舉措也引發了人們對網絡內容生產與消費取向的思考。數據新聞又是如何結合數據與視覺來生動展現這些議題的?全球深度報道網精選了8月值得一讀的數據新聞。
南非調查媒體 Oxpeckers 運用地理數據和可視化工具,報道了許多當地土地、水資源被採礦業者污染的故事,並開發了分析工具 #MineAlert,以共享礦業相關議題的信息。不僅如此,他們還一直在開發新的地理數據分析工具,為全球範圍內進行環境調查賦能。
在全球新冠確診人數達到1000萬的43天後,這個數字翻了一番,突破了2000萬。《紐約時報》分析了旅行模式、隱性感染和基因數據,反思疫情在美國如何走向失控的。而除此之外,也有媒體關注到疫情中的不平等——高薪行業在家辦公的比例遠高於低薪行業,白人社區的核酸檢測效率要遠高非裔社區;與此同時,中國南方暴雨、高考頂替事件等話題也在互聯網上引發熱議。數據能如何回應這些話題?全球深度報道網精選了過去一個月不可錯過的數據新聞。
《紐約時報》去年發表了一篇很有影響力的白人極端主義襲擊事件互動報道。這篇故事使用地圖和時間線來呈現數據,揭示了這些襲擊的高發以及彼此之間的關聯。在這篇文章中,製作者之一 Weiyi Cai 分享了他們是如何想到這個選題和在對數據進行可視化時的種種考量。
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持續增加,於6月底突破一千萬。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我們可能需要開始學習如何與病毒共存了。在六月,除了全世界範圍內對種族歧視的抗議浪潮,還有更多的議題進入數據記者的視野:停工減薪的失業潮中,階級固化與貧富差距將會使社會進一步分裂嗎?居家辦公的過程中,女性是否又被迫回到了負擔所有家務的傳統角色中?人類社會停擺導致的各種排放物減少,對於自然環境是否反而是件好事?
5月,全球新冠肺炎確診人數突破五百萬,「保持社交距離」的政策仍在全球絕大部分地區繼續實施。關於死亡人數的統計、群體免疫的可行性、隔離期間的家庭暴力等話題的討論更加激烈與深入。對於這些問題,數據新聞從業者是如何回應的?
《紐約時報》的「隱私項目」揭示了數據公司從數百萬智能手機用戶中收集數據的活動,並將手機被追蹤的情況進行了可視化處理——從五角大樓、白宮到舊金山的街道,到處都有人的手機被追蹤。《紐約時報》是如何將這一龐大的產業進行可視化呈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