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categorized
研究特稿 是为了探寻呈现深度复杂事实的多种报道方式
|
李薇介绍,她的研究对比分析以普利策特稿奖作品为代表的美国特稿和“中国式特稿”,其根本目的是使中国新闻工作者熟悉美国新闻界将文学叙事技巧与新闻功能较好融合的经验,更清楚地辨别文学与新闻的界限,更好地利用文学为新闻服务讲好中国故事。
全球深度报道网 (https://cnarchive.gijn.org/tag/%E6%B7%B1%E5%BA%A6%E6%8A%A5%E9%81%93/page/6/)
李薇介绍,她的研究对比分析以普利策特稿奖作品为代表的美国特稿和“中国式特稿”,其根本目的是使中国新闻工作者熟悉美国新闻界将文学叙事技巧与新闻功能较好融合的经验,更清楚地辨别文学与新闻的界限,更好地利用文学为新闻服务讲好中国故事。
“新闻自由如同任何一种自由,永远不会一劳永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在今年的世界新闻自由日致辞中提到。从许多调研数据来看,全球范围内,新闻自由正面临空前威胁,而记者捍卫自由的努力也从未停止。
全球深度报道网将于本周起推出中文版简报,在此邀你订阅!全球各地的优质深度报道、数据新闻、报道技法分享、公开数据平台等等资源——深度君每周都会进行搜罗精选,整理打包送达你的邮箱。
不论规模大小,越来越多的新闻机构已意识到数据报道的重要性,及其背后蕴藏的技术、时间等各种成本。对于预算和人手都十分有限的小型媒体机构而言,数据新闻是否值得投入?若答案为肯定,又有哪些路径可循?
调查报道在当今的新媒体环境下面临诸多挑战,政策边界以外,在新技术引爆多样化媒介形态的市场中所面临的价值回报与自身可持续发展问题,都成为当下机构缩减调查报道板块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还有研究显示,调查记者从业人数在近六年来大幅下降。针对现状,全球优秀的传媒机构认为,新媒体时代调查报道既面临挑战,也迎来机遇。
在过去一年,全球的调查新闻行业一直都不太平静,各地调查记者面临着相似而又不同的挑战。除了要应对由技术和资本所带来全球性行业变化,一些地区的记者还需与战火、暴力及其他各种侵害作斗争。
以文学性强的叙事,讲述关乎公共利益的故事和问题,并最终抵达某层终极意义——在前《南方周末》特稿记者叶伟民看来,这是新闻特稿的三大核心指向。特稿在中国有何特殊的历史背景?特稿如何取材、确立主题,如何采访,是否有写作技巧可循?本文中,从个人经验出发,叶伟民分享了优秀的新闻特稿是如何写成的。
路透社新闻研究所本月发布《全球性的团队合作:调查新闻领域合作形式的兴起》研究报告。本篇将摘选编译第三章《新方法、新技能、新位置?跨境合作报道团队中的统筹编辑》,探讨跨境合作报道项目中“统筹编辑”(Editorial Coordinator)的角色。
在中国海洋大学王天定教授看来,如今的媒体行业,花果飘零,遍地瓦砾,调查性报道陷入低谷,调查记者风流云散,一代人在中国重建新闻专业主义的努力功败垂成。但同时,他也观察到,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调查记者的各种转型尝试,或会给行业带来新的形态与可能。
2016年2月22日,“每日人物”微信公号上线。自此,从明星专访到平凡者故事,从社会热点事件当事人到不为人关注的普通事故中的受害者,“每日人物”用事实丰富而深入的人物报道,呈现人性的多样,传递人文关怀。在当下众媒喧嚣的时代,这种对深度报道的坚守价值与困境何在?腾讯全媒派与“每日人物”执行主编冯翔的专访提供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