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道
支持调查报道的五种方式 明白自己的价值最重要 | GIJC17
|
调查报道耗时动辄几个月,对新闻媒体来说,是一项不小的消耗。在媒体普遍遇上“寒冬”之时,要如何用真金白银、可持续地支持调查报道呢?此次南非深度报道大会的“调查报道的可持续性”研讨会,邀请众多成功存活下来的媒体,介绍他们的经验。
全球深度报道网 (https://cnarchive.gijn.org/tag/%E6%B7%B1%E5%BA%A6%E6%8A%A5%E9%81%93/page/8/)
调查报道耗时动辄几个月,对新闻媒体来说,是一项不小的消耗。在媒体普遍遇上“寒冬”之时,要如何用真金白银、可持续地支持调查报道呢?此次南非深度报道大会的“调查报道的可持续性”研讨会,邀请众多成功存活下来的媒体,介绍他们的经验。
“采访不是关于你准备好的一系列问题,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作为今年全球深度报道大会“采访的艺术”专题研讨会讲者之一,美国网络媒体Buzzfeed调查报道主管、普利策奖得主Mark Schoofs分享了他从业多年总结下来的采访经验。
在技术、市场、舆论环境等正快速改变着新闻生态的当下,中国国内的调查性报道现状如何?调查记者分布于何处、待遇和处境有何变化?12月4日,一份题为《新媒体环境下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正式发布,通过分析全国性普查所得数据,探讨当前国内调查记者的总体特征、职业观念和生存状态。
有一回,他执著于呈现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剖析复杂的关系图,结果跟编辑来来回回磨了十次。后来,他的编辑要求他,把那改了十次的草稿丟了吧!“想一想,写一篇你母亲也能看懂、有兴趣的故事。”他真的打了电话给母亲,从叙事到谈人,故事结构整个调整。新稿一次过关。
第十届全球深度报道大会将于今年11月16日至19日在南非首都约翰内斯堡举行。届时将有多场学术性讲座,探讨调查性报道的发展趋势、所遇挑战、教学方法以及最佳实践。现特向全球新闻学教育与研究者征集论文。
两年一届的全球深度报道大会通常将集中在不到五天的时间里,通过100多场研讨会、工作坊等环节,给予深度报道记者快速“充电”的机会。而自16年前于欧洲诞生以来,在每届的五天以外,我们逐渐看到,全球大会的影响正从一个个受益的记者个体扩展到更多元的组织和更广阔的地区,给各地的深度报道实践、新闻素养水平带来积极改变。
每两年一届的全球亮光奖再度回归,今年有12篇调查报道佳作从67个国家递交的211份申请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入围作品。最终获奖作品将于11月在南非举办的全球深度报道大会上揭晓。
通过这些获奖报道我们不难发现,信息的公开透明,信息获取渠道、技术手段、法律保障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正为当下数据时代的调查报道带来越来越多的可能性。
相信你也有长时间边听录音边码字、眼花手酸颈椎痛的经历。此外,这个机械劳动还会占用大量宝贵的时间,使记者无法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报道上。为此,深度网结合多方资料,实测市面上推荐的所有音频转录工具,整理出这份清单。
随着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式微,盈利的需求逐渐消磨了专攻报道的精力。大方向的颓势不可逆转,欧洲的许多记者与编辑仍纷纷创办独立机构,在会员制媒体的道路上摸索出了心得。他们用实际案例告诉同行,通过会员众筹的不仅仅是资金,还可以是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