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亞洲 | 對話“聚焦”小組前編輯:我們靠交談“鑿”破銅牆鐵壁

對《波士頓郵報》前“聚焦”調查小組編輯Walter V. Robinson來說,“新聞最基本的技巧——從19世紀到20世紀、21世紀從未改變過——就是與人交談。”Robinson帶領“聚焦”小組揭露天主教神父性侵黑幕,經奧斯卡獲獎影片《聚焦》揚名全球後,仍受“新聞的召喚”在高校任教、向各地記者傳授心得。在第二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上,Robinson與深度君分享了聚焦報道背後的故事,調查報道的技巧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報道亞洲 | 環境報道, 如何鬆動社會堅冰?

環境問題,與公共利益密切相關。九月的亞洲深度報道大會上,資深環境記者Joydeep Gupta和Abu Siddique將分享環境報道經驗,講述如何深挖環境污染的生存危機和權力無能,推動問題解決。

中青報調查記者:做調查,學會析“信息”,選“角色”

做調查報道就像做一道數學題,用實證嚴密推理,用事實描述事實。如何才能有效分析信息、查找線索?暗訪中,如何合理選用“角色”突破阻礙?深度君經授權轉載微信公號“青年記者”(ID:qnjzbj)的分享,為你解析記者如何以“信息”和“角色”做好調查。

搜信息,助協作:數據檢索利器Aleph特色一覽

社會議題走向全球化,調查報道跨境協作也成新潮流,國際有組織犯罪和腐敗報道項目(OCCRP)開發的新工具Aleph就是協助跨境報道的利器。用戶可通過其上傳文件、共享、搜索、抽取關鍵信息。想了解Aleph的背景和特色?以下便是Aleph設計者Friedrich Lindenberg的設計心得。

攝影記者陳傑:跑一線,突禁區,優秀調查是這樣煉成的

2014年7月,陳傑辭去《新京報》攝影部主編一職,回到一線做攝影記者。此後兩年,他的行程達到30多萬公里,做了大量重大環境問題的報道。在他眼中,調查報道如何應對禁區?什麼才是新聞業的核心價值?深度君經授權轉載陳傑在“一席”的演講實錄(較原文有刪減),一起聽聽他的心得。

普利策獎得主教你五步,做好數字化調查

數媒時代,善於處理數據、呈現故事,是報道擲地有聲的關鍵。普利策獎新晉得主、ProPublica記者T. Christian Miller在美國調查記者與編輯協會(IRE)2016年度會議上分享了調查數字化的實用步驟和工具,解剖普利策獲獎調查的關鍵。你還可參考《藉助公開資源,全球記者開發了哪些調查好工具?【內附工具精選】》

數媒加吐槽,看Fusion如何打造年輕一代愛看的調查報道

如何做出年輕一代也愛看的調查報道?新興媒體Fusion利用社交媒體記錄並推廣報道、善於挖掘獨特故事,滿足了“吐槽一代”青睞數字平台和犀利點評的心理。深度君獨家編譯Poynter的分析,分享他們的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