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簡報
深度報道每周簡報 為你打包全球媒體前沿資訊
|
全球深度報道網將於本周起推出中文版簡報,在此邀你訂閱!全球各地的優質深度報道、數據新聞、報道技法分享、公開數據平台等等資源——深度君每周都會進行搜羅精選,整理打包送達你的郵箱。
全球深度報道網 (https://cnarchive.gijn.org/tag/%E8%B0%83%E6%9F%A5%E6%8A%A5%E9%81%93/page/9/zh-hant/)
全球深度報道網將於本周起推出中文版簡報,在此邀你訂閱!全球各地的優質深度報道、數據新聞、報道技法分享、公開數據平台等等資源——深度君每周都會進行搜羅精選,整理打包送達你的郵箱。
不論規模大小,越來越多的新聞機構已意識到數據報道的重要性,及其背後蘊藏的技術、時間等各種成本。對於預算和人手都十分有限的小型媒體機構而言,數據新聞是否值得投入?若答案為肯定,又有哪些路徑可循?
調查報道在當今的新媒體環境下面臨諸多挑戰,政策邊界以外,在新技術引爆多樣化媒介形態的市場中所面臨的價值回報與自身可持續發展問題,都成為當下機構縮減調查報道板塊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還有研究顯示,調查記者從業人數在近六年來大幅下降。針對現狀,全球優秀的傳媒機構認為,新媒體時代調查報道既面臨挑戰,也迎來機遇。
在過去一年,全球的調查新聞行業一直都不太平靜,各地調查記者面臨著相似而又不同的挑戰。除了要應對由技術和資本所帶來全球性行業變化,一些地區的記者還需與戰火、暴力及其他各種侵害作鬥爭。
路透社新聞研究所本月發布《全球性的團隊合作:調查新聞領域合作形式的興起》研究報告。本篇將摘選編譯第三章《新方法、新技能、新位置?跨境合作報道團隊中的統籌編輯》,探討跨境合作報道項目中“統籌編輯”(Editorial Coordinator)的角色。
在中國海洋大學王天定教授看來,如今的媒體行業,花果飄零,遍地瓦礫,調查性報道陷入低谷,調查記者風流雲散,一代人在中國重建新聞專業主義的努力功敗垂成。但同時,他也觀察到,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和調查記者的各種轉型嘗試,或會給行業帶來新的形態與可能。
2016年2月22日,“每日人物”微信公號上線。自此,從明星專訪到平凡者故事,從社會熱點事件當事人到不為人關注的普通事故中的受害者,“每日人物”用事實豐富而深入的人物報道,呈現人性的多樣,傳遞人文關懷。在當下眾媒喧囂的時代,這種對深度報道的堅守價值與困境何在?騰訊全媒派與“每日人物”執行主編馮翔的專訪提供了答案。
1月28日,財新發表特別報道《逼近保姆縱火案真相》,回答了本事件中最關鍵、然在迄今為止媒體報道中尚未被理清的問題,即:“從女主人報警到母子四人屍體被發現,中間的兩小時到底發生了什麼”。這一回答,是解開向誰問責、如何問責等後續問題的第一步。
美國當地時間1月22日,為嘉獎利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進行報道而設立的菲利普·邁耶獎揭曉,《芝加哥論壇報》揭開藥品安全網缺口的報道斬獲2017年頭獎,ProPublica對破產保護政策中種族差異的揭露,以及巴伐利亞廣播公司與《明鏡周刊》合作的、有關德國房地產市場上歧視外國人的報道分列二三位。
新任律政司司長鄭若驊僭建已是不爭事實,現在只看如何收場。滿城熱評中,有猜測背後是「政治力量」發功,但是詳細檢視媒體的報道的內容、方法、和消息來源, 可證這趟新聞事件是香港記者近年來在深度報道上最出色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