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醫療健康報道的十個小貼士
|
新冠病毒大流行製造了人類史上前所未見的公共衛生危機,今年一年,新冠疫情對公眾健康、社會福利及全球經濟的衝擊持續佔據頭版。為此,GIJN 編寫了一份關於如何進行醫療保健調查報道的指南。這篇文章總結了十個來自指南的小貼士。
全球深度報道網 (https://cnarchive.gijn.org/tag/%e5%8c%bb%e7%96%97%e6%8a%a5%e9%81%93/zh-hant/)
新冠病毒大流行製造了人類史上前所未見的公共衛生危機,今年一年,新冠疫情對公眾健康、社會福利及全球經濟的衝擊持續佔據頭版。為此,GIJN 編寫了一份關於如何進行醫療保健調查報道的指南。這篇文章總結了十個來自指南的小貼士。
從2003年的SARS到今年的新冠疫情,新聞媒體在每一次大規模傳染病的爆發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從最初的預警,到疫情發生時的狀況、人們的反應,再到對疫情何以發生的追問,每一環新聞媒體都無法缺席。記者應如何客觀準確報道流行病,流行病報道中又存在着哪些可以避免的“雷區”?
在第11屆全球深度報道大會上,來自不同地區的醫療健康記者分享了他們在該領域的報道經驗,他們強調記者在進行醫療健康報道時要小心求證、關於更大的途徑,也分享了幫助調查記者深入研究健康和醫學的貼士。
1988年,世界衛生組織宣布,他們將在全球發起2000年前根除小兒麻痹症的行動。不僅是世衛組織,美國的疾病管制與防禦中心、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也參與了此次號召。然而,距離他們定下的“死線”已經過去18年了,小兒麻痹症還存在嗎?
還在。
但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