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報道技術
對話《南方周末》編輯吳筱羽:如何尋找選題角度?
|
深度報道的編輯希望年輕記者有哪些特質?如何在工作中發現自己的特質,找到合適自己的方向?如何為新聞事件找到最合適的選題角度?在這篇文章中,《南方周末》編輯吳筱羽分享了她的見解。
全球深度報道網 (https://cnarchive.gijn.org/tag/%e5%8d%97%e6%96%b9%e5%91%a8%e6%9c%ab/zh-hant/)
深度報道的編輯希望年輕記者有哪些特質?如何在工作中發現自己的特質,找到合適自己的方向?如何為新聞事件找到最合適的選題角度?在這篇文章中,《南方周末》編輯吳筱羽分享了她的見解。
李薇介紹,她的研究對比分析以普利策特稿獎作品為代表的美國特稿和“中國式特稿”,其根本目的是使中國新聞工作者熟悉美國新聞界將文學敘事技巧與新聞功能較好融合的經驗,更清楚地辨別文學與新聞的界限,更好地利用文學為新聞服務講好中國故事。
以文學性強的敘事,講述關乎公共利益的故事和問題,並最終抵達某層終極意義——在前《南方周末》特稿記者葉偉民看來,這是新聞特稿的三大核心指向。特稿在中國有何特殊的歷史背景?特稿如何取材、確立主題,如何採訪,是否有寫作技巧可循?本文中,從個人經驗出發,葉偉民分享了優秀的新聞特稿是如何寫成的。
1月28日,財新發表特別報道《逼近保姆縱火案真相》,回答了本事件中最關鍵、然在迄今為止媒體報道中尚未被理清的問題,即:“從女主人報警到母子四人屍體被發現,中間的兩小時到底發生了什麼”。這一回答,是解開向誰問責、如何問責等後續問題的第一步。
無論技術、平台如何進步,我們相信,專業調查報道的基本要求不會改變。感謝所有調查報道新聞人的努力,讓受眾得享了解真相的權利。
3月23日,《南方周末》刊登《刺死辱母者》,獨家報道山東青年於歡刺殺侮辱其母親的催債人,被判無期徒刑。事件曝光後,多家新聞媒體及自媒體展開追蹤報道,揭開了民間高利貸和暴力催債黑幕,也激起今年最大的輿論風波。
2015年環境報道領域都有哪些優秀作品?由中外對話舉辦的2016年“最佳環境報道獎”作品徵集將於4月1日截止。獲獎者有機會得到豐厚獎金,作品將會以中英雙語發表。快點擊查看詳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