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編程也可做VR?記者可用的“傻瓜”VR工具推薦

思想可以交流,體驗難以溝通,但有了VR,你能體驗難民生活,甚至漫遊火星,和“感同身受”不遠了。然而,缺乏編程經驗的記者也能做出VR作品嗎?VR程序員Dan Zajdband推薦了數款“傻瓜”VR神器,簡單易學,不妨一試。

當VR遇上數據新聞,如何“相愛”而不“相殺”?

戴上設備,或眨眨眼睛,就能跟隨敘利亞難民同走移民路,也可探索全球網民熱議焦點……VR(虛擬現實)帶來的臨場感為數據新聞創造機遇,也帶來挑戰。VR和數據新聞的融合有何難點,又有何技巧呢?深度君獨家編譯谷歌新聞實驗室的數據編輯Simon Rogers的心得,點擊相應標題,即可查看文中提及的優秀作品。

美國槍擊頻發,持槍究竟惹禍幾分?可視化+數據+圖表解析

時隔7個月,美國再現大型槍擊案——美國奧蘭多市12日凌晨的槍擊事件,造成至少50人遇難、53人受傷,成為美國史上最嚴重的槍擊案。美國公民持槍情況如何?槍擊的危害有多大?深度君收集媒體和權威機構圖解、數據,為你解剖槍支暴力。

第二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

“報道亞洲”——第二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將於2016年9月23日至25日在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舉行。為期三天的會議將匯聚亞洲最優秀的調查記者、數據從業者、媒體法和數字安全專家,共商新聞媒體發展趨勢、分享深度報道的最新資源和案例。

1.會議內容:
本次會議將開設50多項工作坊、分組討論和“閃電”分享(數據專家快速推薦工具),提供前沿數字媒體工具培訓、介紹調查報道案例和技巧,創造與資深媒體人交流的機會。

“聚焦”小組編輯與會演講

在9月24日晚,“聚焦”小組前任編輯、普利策獎得主Walter V. Robinson(綽號Robbie)將作主題演講。他曾帶領團隊揭露波士頓天主教堂神職人員性侵兒童、當地社區集體緘默和掩護罪行,顯示出調查報道挖掘真相、問責權力的核心價值。

從1972年起,Robinson一直在《波士頓郵報》擔任記者和編輯,目前是特約編輯。Robinson曾在1984、1988、1992和2000年4次報道美國總統大選。他當過白宮記者,報道里根和老布什兩屆政府並在第一次海灣戰爭時擔任該報中東分社的社長。他也曾是本地新聞編輯、負責調查報道的助理執行編輯,任“聚焦”小組編輯長達7年。2007年至2014年,他是美國東北大學新聞學院的特聘教授。

新晉普利策獎得主帶來調查心得

今年剛捧得普利策公共服務獎的美聯社記者Martha Mendoza也將分享調查心得。她和同事所做的系列調查《海鮮業的奴隸》(Seafood from Slaves)耗時18個月,起底東南亞漁業虐待勞工黑幕,觸發司法部門調查,使得2000名被囚勞工重獲自由,並引發行業改革。

 

多樣數據技能輪番展示

會議主打的另一特色就是“數據”。近三分之一的議程將聚焦數據新聞,從清理數據、文件整合,講到更為高級的數據分析、數據庫管理、地圖繪製和可視化製作技術。來自衛報、紐約時報、哥倫比亞大學、IndiaSpend和湯森路透的頂尖數據培訓師將參與一系列工作坊、講座、“閃電”分享,介紹技巧、交流經驗。

調查前沿技術集中亮相

調查技能分享也是會議重頭戲。調查報道記者將在氣候變化、災難報道、跨境報道等主題分享中介紹他們的心得。調查和網絡搜索專家則介紹前沿調查技術,例如如何用傳感器、無人機探測,如何挖掘網絡隱藏信息、追蹤非法財產。此外,你還能習得如何加密郵件、保護安全等技巧。

機構發展策略交流

我們將在最後一天舉辦3小時的工作坊,分享創業機構、非營利組織和新媒體籌募資金、創建會員制、增加盈利渠道的技巧。培訓師將介紹如何為調查項目尋找資金來源、起草商業計劃和確保機構持續發展。

新聞教學技能薈萃

想了解新聞教學的前沿探索?會議將邀請三個大洲的頂尖教育學者討論調查報道和數據新聞教學的最新方法。學者來自哥倫比亞大學、香港大學、密蘇里大學、早稻田大學、BBC新聞學院等機構。

特別活動欣賞風光

主辦方將在首日舉辦歡迎宴會,次日晚舉辦晚宴。與會者在會後還可參與喜馬拉雅山遠足活動或搭乘飛機遠眺珠穆朗瑪峰風光。

也有結交新朋、聯繫合作的好機會!

“人”是大會最重要的資源之一。會議將舉辦交流、討論活動,為與會者創造結識優秀記者和頂尖專家的機會。和新聞界同伴一起交流故事想法、構想合作,說不定好點子會由此迸發。

更多日程將持續公布,請關注全球深度報道網的更新。
2. 參會人員:
普利策獎、歐洲新聞獎和亞洲出版業協會獎(SOPA)的部分得主與業界優秀的數據培訓師都將參會。到目前為止,我們已有50個工作坊、小組討論和“閃電”分享。

演講者包括:前《波士頓郵報》“聚焦”小組編輯、普利策獎得主Walter V. Robinson,美聯社記者、普利策獎得主Martha Mendoza,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教務長Sheila Coronel,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總監、教授陳婉瑩,巴基斯坦The News調查記者Umar Cheema,印度調查新聞中心主編Sayed Nazakat,韓國調查新聞中心總編和創始人Yongjin Kim,馬來西亞《今日大馬》創始人Steven Gan,《尼泊爾日報》編輯和總監Kunda Dixit等。

還有更多大牛前來參會,我們期待你也能來!一起交流業界問題、結識新朋,共推調查新聞發展。
3.

數字媒體時代,如何讓讀者掏錢“買”新聞?

如何勸說讀者為新聞掏錢,是媒體普遍頭疼的問題。不過,專家指出: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營銷,而與內容本身有關。什麼才是媒體盈利的可持續模式?媒體如何才能贏得讀者信任、提高參與度?請看深度君經最新編譯的分析.

開發工具,數知用戶: 國際媒體的數據分析策略

數字媒體時代,媒體調查要聞大事的同時,也在調查看報道的你。全球媒體正在開發程序更複雜、數據更豐富的分析平台,以了解受眾習慣、報道效果:他們是誰、來自哪裡、如何獲取資訊、作出了怎樣的反饋和互動?在此過程中,數據分析平台極大地幫助了采編人員理解用戶行為、內容在線上線下傳播的細節,為采編團隊決策提供參考。

深度君為你彙編了《衛報》、《金融時報》和NPR的分析技術,看看一流媒體如何利用數據把握影響力、作出決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獲取文中提到的數據分析工具和其他鏈接哦。

挪威大會首日會議精選:如何調查銀行

調查報道的關鍵之一,就是鎖定要調查的對象。在規劃跨境金融報道時,銀行因為資料全、公開度較高,信息相對可信等優勢更容易成為調查線索的突破口。國際調查記者同盟(ICIJ)開展的兩個調查報道項目“Swiss Leaks”和“Evicted and Abandoned”分別從滙豐銀行和世界銀行的數據入手,且經過了嚴謹的數據分析和驗證步驟,成為跨境金融報道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