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新聞
掌握手機視頻剪輯 讓你的移動新聞報道上一台階
|
“視頻剪輯的核心問題,更多應在於敘事而非技術。”繼移動報道工具箱分享後,資深記者、電視製作人Ivo Burum這次介紹運用智能手機進行視頻製作實用工具與手機應用,並講解視頻敘事的注意事項與技巧。
全球深度報道網 (https://cnarchive.gijn.org/tag/%E5%A4%9A%E5%AA%92%E4%BD%93%E6%8A%A5%E9%81%93/zh-hant/)
“視頻剪輯的核心問題,更多應在於敘事而非技術。”繼移動報道工具箱分享後,資深記者、電視製作人Ivo Burum這次介紹運用智能手機進行視頻製作實用工具與手機應用,並講解視頻敘事的注意事項與技巧。
李薇介紹,她的研究對比分析以普利策特稿獎作品為代表的美國特稿和“中國式特稿”,其根本目的是使中國新聞工作者熟悉美國新聞界將文學敘事技巧與新聞功能較好融合的經驗,更清楚地辨別文學與新聞的界限,更好地利用文學為新聞服務講好中國故事。
2016年秋季,《亞利桑那共和報》的主編Nicole Carrol去往現場,報道特朗普在亞利桑那州的總統競選造勢活動,一個不同尋常的口號吸引了她以及所有媒體的注意:“Build the Wall!”
如果你已厭倦了摸不着的算法和人工智能所帶來的無盡假新聞,那麼,希望以下這份精心整理的年度獲獎深度報道系列,能重燃你對新聞業的信念。不可否認,新聞業仍處於探求自身未來的過程之中。本文所介紹的深度報道案例,從今年全球及地區性共15個新聞獎項優勝作品中選出,從中你能看到具有啟發性的敘事手法、調查方法、合作模式以及記者對抗一切障礙的勇敢無畏。
亞洲出版業協會“2017年度卓越新聞獎”(SOPA Awards)上月在香港揭曉。今年特別新增了兩個獎項:“新聞報導創新獎”和“卓越視頻報導獎”,旨在“反映不斷演變的傳媒生態,鼓勵善用數碼工具及製作優秀短片的報導”。
儘管這份報道對於推動當局治污的影響尚有待觀察,但它與越來越多類似的環境故事一道——見於印度媒體IndiaSpend、第三極項目等——揭示了公開數據以及運用多媒體記錄與展示環境實況在此類報道中愈發重要的作用。
美國當地時間4月4日,2016年調查記者與編輯協會大獎(IRE Awards)結果出爐。關於美國體操教練與醫生行業的性侵醜聞,特殊兒童與其他弱勢群體的教育、住房、醫療問題,化學品爆炸及遊樂場事故等調查報道獲得殊榮。
為紀念柏林牆倒塌25周年,萊布尼茲社會科學院(the Leibniz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s)收集了90年代初至2012年間東德人和西德人對15個問題的看法,涵蓋墮胎、教育、社會不平等、愛國主義等問題,繪製了德國人觀念的變遷和東西德人之間仍然不小的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