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經營
面對複雜,何以“正面連接”?
|
去年9月,一家以“面對複雜”為信條的新媒體——“正面連接”上線了,除了追求傳統意義上的信息增量,他們還在試圖拓寬理解增量的邊界。在“正面連接”上線一周年之際,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它如何能在流量為王的時代活下來,並展現這個世界視而不見的重要部分。
全球深度報道網 (https://cnarchive.gijn.org/tag/%E5%AA%92%E4%BD%93%E7%BB%8F%E8%90%A5/zh-hant/)
去年9月,一家以“面對複雜”為信條的新媒體——“正面連接”上線了,除了追求傳統意義上的信息增量,他們還在試圖拓寬理解增量的邊界。在“正面連接”上線一周年之際,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它如何能在流量為王的時代活下來,並展現這個世界視而不見的重要部分。
Mediapart 是一間法國調查媒體,它沒有廣告,也不依賴政府補助,去年收入卻高達驚人的2130萬歐元,其中98%來自於訂戶。它十年前也曾處於瀕臨倒閉邊緣,卻透過獨家的深度報道、創新的經營模式成長成了法國最具影響力的媒體之一。GIJN 的法語編輯 Marthe Rubio 在這篇文章中探究了 Mediapart 成功的秘訣。
越來越多媒體都開始對在新聞中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發生興趣。如果你也在思考人工智能可以如何幫助到你的報道,那麼阿根廷的《國家報》的實驗或許會給到你不少啟發。他們在人工智能的協助下製作了很多有趣的報道,還在編輯部內部建立了一個人工智能實驗室。
“有據核查”是2020年成立的獨立事實核查平台,專註於對中文國際新聞進行事實核查。它主要依靠志願者運作,連接了大學、媒體和互聯網平台三方力量,也通過工作坊、訓練營等形式提升公眾媒介素養。在這篇文章中,主理人魏星分享了創辦這個項目的初衷和它的運營方式。
新聞簡報是可以繞開平台算法,直接觸達受眾最有效的方式。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用這一形式來分發內容和獲取受眾,這篇文章分享了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六間傳統媒體是如何運營新聞簡報產品的。
全球各地的深度報道記者正在面臨著不同方面的挑戰,包括但又不限於法律風險、網絡安全和媒體業務的可持續發展等等。為了更好、更全面地協助世界各地的深度報道記者和數據新聞從業者,我們在今天推出了“GIJN 諮詢”(GIJN Advisory)服務——這是一項深度諮詢服務,會由相關的行業專家根據媒體的具體需求,提供經營策略建議、網絡安全培訓、工具使用指導、甚至法律支援等服務。
今年是《衛報》成立的第200周年。作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傳統媒體,它的經典性不言而喻,而更吸引人的則是它在時代變遷、技術變革中倖存並保持“年輕”的原因。這篇文章回顧了《衛報》所經歷的技術變遷、衝擊與挑戰,其在時代浪潮中抓住機遇成功實現數字化的過程,或許也能為國內一些傳統媒體的轉型帶來參考。
新冠疫情在給傳統媒體帶來衝擊的同時,也在為新媒體創造機遇。如何才能順應時代潮流,實現媒體的互聯網轉型?在這篇文章中,來自亞洲各地的專家們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包括改變工作流程,建立多元的營收模式等,但最重要的,是改變公司文化和員工的思維方式。
許多媒體急於推出會員計劃而忽略了一個關鍵的先決條件:培養和了解自己的忠實受眾。 波蘭媒體 Outriders 從低成本的電子報起步,並通過和 Instagram 上網紅合作的方式,在短短兩年內讓訂戶增長了超過3萬人。這篇文章詳細介紹了他們的媒體增長策略。
2011年阿拉伯之春後,突尼斯的媒體發展環境空前寬鬆,脫口秀節目爆炸性成長、醜聞滿天飛,但調查報道仍十分稀缺。為了改變這一狀況,一群突尼斯記者成立了媒體 Inkyfada,聚焦數據新聞和音頻報道等多種創新的報道形式,並透過實現收入多元化以保障其自主性。他們是如何一步一步做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