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轉型
200歲的《衛報》如何花20年時間走向數字化?
|
今年是《衛報》成立的第200周年。作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傳統媒體,它的經典性不言而喻,而更吸引人的則是它在時代變遷、技術變革中倖存並保持“年輕”的原因。這篇文章回顧了《衛報》所經歷的技術變遷、衝擊與挑戰,其在時代浪潮中抓住機遇成功實現數字化的過程,或許也能為國內一些傳統媒體的轉型帶來參考。
全球深度報道網 (https://cnarchive.gijn.org/tag/%e5%aa%92%e4%bd%93%e8%bd%ac%e5%9e%8b/zh-hant/)
今年是《衛報》成立的第200周年。作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傳統媒體,它的經典性不言而喻,而更吸引人的則是它在時代變遷、技術變革中倖存並保持“年輕”的原因。這篇文章回顧了《衛報》所經歷的技術變遷、衝擊與挑戰,其在時代浪潮中抓住機遇成功實現數字化的過程,或許也能為國內一些傳統媒體的轉型帶來參考。
新冠疫情在給傳統媒體帶來衝擊的同時,也在為新媒體創造機遇。如何才能順應時代潮流,實現媒體的互聯網轉型?在這篇文章中,來自亞洲各地的專家們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包括改變工作流程,建立多元的營收模式等,但最重要的,是改變公司文化和員工的思維方式。
從自閉症少年雷文峰到山東“刺死辱母者”於歡,近期一系列揭露社會痼疾的深度報道引發了廣泛的輿論關注,促使官方採取行動,也讓公眾和業界重新開始探討深度報道的價值。深度網經授權轉載RUC新聞坊對《北京青年報》總編輯余海波的專訪,看他如何定義深度報道,以及對做出突破性的深度報道有何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