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媒體人指南
給女性媒體人的工作指南(三):保護安全以及應對職場歧視和性騷擾的資源
|
記者的安全、工作場所的歧視和騷擾,是所有從業者都關心的議題。但相比於男性,女性媒體人更容易成為相關問題的受害者。《女性媒體人指南》第三篇,總結了保護女性媒體人安全,以及應對職場歧視和性騷擾的資源。
全球深度報道網 (https://cnarchive.gijn.org/tag/%E6%80%A7%E9%AA%9A%E6%89%B0/zh-hant/)
記者的安全、工作場所的歧視和騷擾,是所有從業者都關心的議題。但相比於男性,女性媒體人更容易成為相關問題的受害者。《女性媒體人指南》第三篇,總結了保護女性媒體人安全,以及應對職場歧視和性騷擾的資源。
2019年初,新人道主義新聞社和湯森路透基金會就國際救援團體在剛果期間實施性侵或“以性換薪”的醜聞進行了聯合調查。此後,有調查委員會向他們索取受害女性的資料,但遭到了拒絕。報道性暴力案件後,如何在保護當事人隱私和促成案件解決之間進行權衡?新人道主義新聞社調查編輯分享了他們的技巧。
2019年初,新人道主義新聞社的記者在前往剛果的埃博拉疫區途中聽說了一些援助人員對當地女性實施性侵或“以性換薪”的醜聞。他們之後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搜集證據,並與湯森路透基金會就此發起了聯合調查。這篇文章中,參與項目的編輯講述了這篇報道的幕後故事。
今年的亞洲調查報道年會特別開設了#MeToo亞洲報道專場,座無虛席。當日本記者伊藤詩織(Shiori Ito)走向麥克風時,台下一片寂靜。伊藤詩織是BBC紀錄片《日本之恥》的女主角。她去年公開指控,2015年實習結束時遭遇了日本TBS電視台長官、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御用記者”山口敬之(Noriyuki Yamaguchi)的迷奸。“我發現自己作為被性侵犯的受害者很無力,但如果自己不敢面對事實,不能說出真相,我有什麼資格做記者呢?”
米兔運動在中國還剛起步,理性的思考和討論有利於將它健康地推向更廣的區域,讓受害者有勇氣說不,讓潛在的施害者不敢施害,形成全民尊重女性、呵護女性的共識,這是我們共同的心愿。而公共討論需要基於對基本事實的掌握。核真錄做的,就是幫助讀者儘可能地釐清事實。
深度君專開此文,介紹入圍美國網絡新聞獎“紐哈斯調查新聞創新獎”的三篇metoo報道,解析美國的調查記者報道性騷擾、性侵的手法,揭秘他們的幕後故事。
7月8日晚,獨立記者黃雪琴在網易“人間theLivings”平台發布調查性報道《她曾以為自己能逃開教授的手》,揭露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教授、青年長江學者張鵬多年來持續騷擾女學生和女同僚,在社交媒體上引發強烈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