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极昼工作室陶若谷:什么是编辑眼里的好故事?
|
创办于2017年的“极昼工作室”,主张“为坚持严肃阅读的人群提供选项”。他们凭借独到的视角,屡屡成为朋友圈刷屏文章的缔造者。当志趣相投的陶若谷来到这里,她积累了怎样的编辑方法论?又如何看待她所从事的编辑工作?
全球深度报道网 (https://cnarchive.gijn.org/tag/%e6%8a%a5%e9%81%93%e6%96%b9%e6%b3%95/)
创办于2017年的“极昼工作室”,主张“为坚持严肃阅读的人群提供选项”。他们凭借独到的视角,屡屡成为朋友圈刷屏文章的缔造者。当志趣相投的陶若谷来到这里,她积累了怎样的编辑方法论?又如何看待她所从事的编辑工作?
在一些卧底报道中,记者不得不采用欺骗等方法获取信息和证据。但这种手段如果被滥用,新闻业就会遭受严重的信任危机。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分享了一个包含六个要点的框架,用于新闻编辑室评估是否可以使用卧底技术。
在进行深度报道时往往会遇到不少困难:采访对象不愿接受采访,找不到合适的数据进行分析,不知道如何拿捏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华盛顿邮报》报道团队以真实报道案例,分享了他们攻克这些难题的技巧。
新闻信之所以变得越来越流行,是因为它提供的信息不会被社交巨头通过算法过滤,并且还能透过它与读者社区建立牢固、持久的联系。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推荐了五份值得一读的调查报道新闻信。
记者和学者的工作有许多相似之处——都要钻研文件、处理数据和进行访谈。然而,在工作节奏,以及对于输出成果的标准方面又大相径庭。如果记者和研究相关议题的学者一起合作,又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在这场迅速蔓延的疫情中,调查记者应该从哪里入手?哪些工具和技术能够大大助力你的报道?全球深度报道网(GIJN)对话了全球13位知名记者——其中包括了调查虚假信息、供应链和开源工具等领域的专家,听听看他们都有哪些建议。
从2003年的SARS到今年的新冠疫情,新闻媒体在每一次大规模传染病的爆发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从最初的预警,到疫情发生时的状况、人们的反应,再到对疫情何以发生的追问,每一环新闻媒体都无法缺席。记者应如何客观准确报道流行病,流行病报道中又存在着哪些可以避免的“雷区”?
专注于媒体创新的荷兰机构 Hackstory 最近梳理了 2019 年至今全球范围内最值得关注的互动新闻作品。它们有的是图文配合和信息图表的作品,有的是互动游戏,有的更运用了大量影音元素,但相同的是,它们都带给了读者特别的阅读体验,让读者对新闻内容产生共情。
过去一年里,新的叙事形式不断涌现,芬兰视觉记者Emma-Leena Ovaskainen对此前BBC制片人提出的叙事形式分类做了改进,并补充了最新的发展和相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