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極晝工作室陶若谷:什麼是編輯眼裡的好故事?
|
創辦於2017年的“極晝工作室”,主張“為堅持嚴肅閱讀的人群提供選項”。他們憑藉獨到的視角,屢屢成為朋友圈刷屏文章的締造者。當志趣相投的陶若谷來到這裡,她積累了怎樣的編輯方法論?又如何看待她所從事的編輯工作?
全球深度報道網 (https://cnarchive.gijn.org/tag/%E6%8A%A5%E9%81%93%E6%96%B9%E6%B3%95/zh-hant/)
創辦於2017年的“極晝工作室”,主張“為堅持嚴肅閱讀的人群提供選項”。他們憑藉獨到的視角,屢屢成為朋友圈刷屏文章的締造者。當志趣相投的陶若谷來到這裡,她積累了怎樣的編輯方法論?又如何看待她所從事的編輯工作?
在一些卧底報道中,記者不得不採用欺騙等方法獲取信息和證據。但這種手段如果被濫用,新聞業就會遭受嚴重的信任危機。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分享了一個包含六個要點的框架,用於新聞編輯室評估是否可以使用卧底技術。
在進行深度報道時往往會遇到不少困難:採訪對象不願接受採訪,找不到合適的數據進行分析,不知道如何拿捏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華盛頓郵報》報道團隊以真實報道案例,分享了他們攻克這些難題的技巧。
新聞信之所以變得越來越流行,是因為它提供的信息不會被社交巨頭通過算法過濾,並且還能透過它與讀者社區建立牢固、持久的聯繫。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推薦了五份值得一讀的調查報道新聞信。
記者和學者的工作有許多相似之處——都要鑽研文件、處理數據和進行訪談。然而,在工作節奏,以及對於輸出成果的標準方面又大相徑庭。如果記者和研究相關議題的學者一起合作,又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呢?
在這場迅速蔓延的疫情中,調查記者應該從哪裡入手?哪些工具和技術能夠大大助力你的報道?全球深度報道網(GIJN)對話了全球13位知名記者——其中包括了調查虛假信息、供應鏈和開源工具等領域的專家,聽聽看他們都有哪些建議。
從2003年的SARS到今年的新冠疫情,新聞媒體在每一次大規模傳染病的爆發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從最初的預警,到疫情發生時的狀況、人們的反應,再到對疫情何以發生的追問,每一環新聞媒體都無法缺席。記者應如何客觀準確報道流行病,流行病報道中又存在着哪些可以避免的“雷區”?
專註於媒體創新的荷蘭機構 Hackstory 最近梳理了 2019 年至今全球範圍內最值得關注的互動新聞作品。它們有的是圖文配合和信息圖表的作品,有的是互動遊戲,有的更運用了大量影音元素,但相同的是,它們都帶給了讀者特別的閱讀體驗,讓讀者對新聞內容產生共情。
過去一年裡,新的敘事形式不斷湧現,芬蘭視覺記者Emma-Leena Ovaskainen對此前BBC製片人提出的敘事形式分類做了改進,並補充了最新的發展和相關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