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新聞
數據新聞中最常見的10個錯誤
|
在今年的 NICAR 會議上,GIJN 與幾位數據新聞專家交談,詢問他們在數據新聞中最常見的10個錯誤,包括忽視空白行、混淆百分比和百分點、在圖表中使用錯誤的刻度尺等等。
全球深度報道網 (https://cnarchive.gijn.org/tag/%E6%95%B0%E6%8D%AE%E6%8A%A5%E9%81%93/zh-hant/)
在今年的 NICAR 會議上,GIJN 與幾位數據新聞專家交談,詢問他們在數據新聞中最常見的10個錯誤,包括忽視空白行、混淆百分比和百分點、在圖表中使用錯誤的刻度尺等等。
對於很多南非的學齡孩童來說,上廁所要冒着巨大的風險。2007年以來,南非至少4個學童因為就廁而丟掉了性命。關注社會平等問題的南非媒體SECTION27派記者前往北部省份Limpopo,探訪該地區全部86所學校,收集了2018年5月到7月的數據,衡量學生們使用衛生廁具的方便程度。
調查新聞究竟是什麼?雖然定義各不相同,但是專業的記者們對於調查報道的主要特徵早已形成了共識。全球深度報道網的《深度報道錦囊》系列視頻第一集《如何定義“調查新聞”?》,由執行主管David Kaplan為你講解調查新聞從業者對此行業的定義。
不論規模大小,越來越多的新聞機構已意識到數據報道的重要性,及其背後蘊藏的技術、時間等各種成本。對於預算和人手都十分有限的小型媒體機構而言,數據新聞是否值得投入?若答案為肯定,又有哪些路徑可循?
美國當地時間1月22日,為嘉獎利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進行報道而設立的菲利普·邁耶獎揭曉,《芝加哥論壇報》揭開藥品安全網缺口的報道斬獲2017年頭獎,ProPublica對破產保護政策中種族差異的揭露,以及巴伐利亞廣播公司與《明鏡周刊》合作的、有關德國房地產市場上歧視外國人的報道分列二三位。
對很多調查記者來說,政府網站是他們對一些關於公眾利益問題(比如地方規劃、發展和支出等)進行調查的起點和數據來源。不過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記者或者新聞機構建立的“民間數據庫”,也能幫你在調查時找到數據,比如本文這份清單。
通過這些獲獎報道我們不難發現,信息的公開透明,信息獲取渠道、技術手段、法律保障的進一步完善與發展,正為當下數據時代的調查報道帶來越來越多的可能性。
“數據新聞不能止步於‘半真實’,只要哪怕一丁點失實都是不可承受之錯。” 《紐約時報》數據記者Robert Gebeloff如是說。當數據與新聞結合,有哪些陷阱可能會導致報道失實,記者又該如何避免?Gebeloff在歐洲調查新聞與數據報道大會上分享了經驗。
數據調查如何做得深入且精準?《華盛頓郵報》普利策獲獎報道就是典範。他們創建全國性數據庫、採訪當事人,從槍擊特徵、案件處理方式深究官方問責體系弊病。調查為何具有影響力?如何讓數據與調查相輔相成?如何以可視化直觀展示數據?請看深度君的獨家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