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新聞
《紐約時報》記者:數據新聞不存在半真實
|
“數據新聞不能止步於‘半真實’,只要哪怕一丁點失實都是不可承受之錯。” 《紐約時報》數據記者Robert Gebeloff如是說。當數據與新聞結合,有哪些陷阱可能會導致報道失實,記者又該如何避免?Gebeloff在歐洲調查新聞與數據報道大會上分享了經驗。
全球深度報道網 (https://cnarchive.gijn.org/tag/%E6%95%B0%E6%8D%AE%E6%96%B0%E9%97%BB/page/11/zh-hant/)
“數據新聞不能止步於‘半真實’,只要哪怕一丁點失實都是不可承受之錯。” 《紐約時報》數據記者Robert Gebeloff如是說。當數據與新聞結合,有哪些陷阱可能會導致報道失實,記者又該如何避免?Gebeloff在歐洲調查新聞與數據報道大會上分享了經驗。
本周數據新聞精選分享三個數據可視化項目,看《衛報》如何拆解執政保守黨大選失利因素,隨《印度斯坦時報》揭開德里女生讀重點高中難的真相,再通過《巴黎競賽畫報》了解法國就業機會外遷的狀況。
本周數據新聞精選將分享三個數據可視化項目,分別描繪了全球難民移動的真實情況,美國家庭普遍面臨的收入不穩定狀況,以及美國個稅等級數量一百年來的變化。另外還會介紹2017版增加了數據新聞一章的美聯社記者手冊。
前面兩篇文章通過民意調查和健康科學報道兩個情景,探討了一系列容易被忽略或誤用的統計學概念,以及由此導致對統計數據的誤讀。
本期來參觀一下由華人學者郭毅可教授創辦的歐洲最大數據可視化實驗室,看看入圍2017年數據新聞獎的候選作品,聽資深數據新聞記者向《哥倫比亞新聞評論》介紹個人經驗。
目前,越來越多媒體會報道正規科研機構發布的生命健康相關研究成果,這有利於提高公眾科學素養,值得讚賞。但是,誤讀研究結果,尤其是其中統計數據的情況仍不時出現,甚至連國際主流媒體都會犯一些讓專業人士哭笑不得的錯誤。
現代新聞報道總少不了各種數據,比如民意測驗、統計調查,以及大家耳熟能詳的GDP等經濟指標,各種百分比和變化幅度等更是反覆出現。提高統計素養,學會正確解讀數據,不僅是對記者專業的要求,也能讓讀者更好地理解數據背後的客觀事實。
本期來看看法國新總統馬克龍支持者的群體特徵,朝鮮頻頻試射導彈所可能覆蓋的背後潛在打擊地區,可視化如何幫助我們更好認識自己的城市,以及用數據圖來觀看馬拉松。
儘管這份報道對於推動當局治污的影響尚有待觀察,但它與越來越多類似的環境故事一道——見於印度媒體IndiaSpend、第三極項目等——揭示了公開數據以及運用多媒體記錄與展示環境實況在此類報道中愈發重要的作用。
本期分享主要關注幾個優秀的可視化案例,包括對氣候變化與饑荒問題的呈現,通過展示多層面的數據以尋求具體解決之道的流浪人口地圖,幫助提高數據新聞團隊效率的可視化工具,以及結合數據挖掘與交互設計、創意與美感俱備的可視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