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報道精選
深度報道精選:一個人可以廢物到什麼程度?
|
一個人可以廢物到什麼程度?李樹(化名)不打工、不出門、不社交,積蓄用完了,乾脆賣掉所有家當,搭了個帳篷,就住在一個垃圾場里。他如何以一種平靜而認真的姿態,過着“廢物”般的生活,卻又讓旁人看着感覺到體面?全球深度報道網精選了5月份幾篇值得細味的深度報道。
全球深度報道網 (https://cnarchive.gijn.org/tag/%E6%96%B0%E5%86%A0%E7%96%AB%E6%83%85/zh-hant/)
一個人可以廢物到什麼程度?李樹(化名)不打工、不出門、不社交,積蓄用完了,乾脆賣掉所有家當,搭了個帳篷,就住在一個垃圾場里。他如何以一種平靜而認真的姿態,過着“廢物”般的生活,卻又讓旁人看着感覺到體面?全球深度報道網精選了5月份幾篇值得細味的深度報道。
各地最近開始新一輪醫保改革,個人賬戶被弱化,資金轉而投入門診改革等,引起民間爭議;中國首例因“陪診”入獄的案件,張新甫至今仍在申訴,希望洗脫罪名、恢復尊嚴……全球深度報道網精選了2月幾篇值得細味的深度報道。
自第一例已知的新冠病例被發現的三年時間裡,世界各地的調查記者已經對這個現代史上最困難的公共衛生選題進行了諸多調查。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回顧了其中最具創新性和影響力的調查報道。
隨着中國政府公布新冠防疫措施“新十條”,實行近三年的嚴格防疫政策突然放開,感染潮也隨之爆發。抗疫的壓力隨之落在基層醫護人員身上,民間也在缺乏信息的情況下展開自救。我們精選了1月幾篇值得細味的深度報道。
石家莊持續一周的“復常”試驗成為全國的焦點。生活在當地的居民,如何適應這些變化?“二十條優化措施”之下,各地的城市又要如何在防控疫情和恢復正常生活之間取得平衡?我們精選了11月份幾篇值得細味的報道。
新冠疫情以來,在義烏的航賓仿真花產業園區,40多家仿真花廠正在掙扎求存。有為仿真花染色的女工,在沒有訂單、沒活可乾的空閑,照樣做花當作存貨。在工廠一側的空地上,堆放着幾十袋仿真花半成品,何時能賣得出去,誰也不知道。全球深度報道網精選了10月份幾篇值得細味的深度報道。
9月本是採摘佛手柑的季節,去年就有新聞報道形容,佛手柑鼓起了瀘定縣村民的“錢袋子”。然而,5日發生的里氏6.8級地震,除了奪去至少93人的性命,也讓許多農民失去家園、土地和唯一的生計,打破他們對未來的想像。全球深度報道網精選了9月份幾篇值得細味的深度報道。
8月,川渝地區出現極端高溫和乾旱災害,水力發電能力不斷降低。於是,限電開始了。在戶外工作的裝卸工人、環衛工人面臨中暑、熱射病甚至死亡的威脅一般民眾則各施各法、四處奔波,應對突然其來的停電。全球深度報道網精選了8月份幾篇值得細味的深度報道。
播客《星期天晚上》關於“疫苗猶豫者”的節目獲得了今年 SOPA 最佳音頻報道獎(中文)。這個只有三個人參與的小團隊,是如何構思選題、撰寫腳本、進行採訪、運營節目的?播客新聞信“推播助欄”最近與節目製作人之一 Abby 進行了深度對話。
“唐山打人案”轟動中國網絡輿論。要求女性主動規避風險,肩負自我保護的特殊負擔,真的能為她們帶來安全?還是會將她們的生活和行動置於處處恐懼之中?全球深度報道網精選了六月幾篇值得一讀的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