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經營
面對複雜,何以“正面連接”?
|
去年9月,一家以“面對複雜”為信條的新媒體——“正面連接”上線了,除了追求傳統意義上的信息增量,他們還在試圖拓寬理解增量的邊界。在“正面連接”上線一周年之際,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它如何能在流量為王的時代活下來,並展現這個世界視而不見的重要部分。
全球深度報道網 (https://cnarchive.gijn.org/tag/%E6%96%B0%E5%AA%92%E4%BD%93/zh-hant/)
去年9月,一家以“面對複雜”為信條的新媒體——“正面連接”上線了,除了追求傳統意義上的信息增量,他們還在試圖拓寬理解增量的邊界。在“正面連接”上線一周年之際,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它如何能在流量為王的時代活下來,並展現這個世界視而不見的重要部分。
“劇情簡介”、“背景音樂”、“劇集”、“氛圍”……在 Les Jours 的辦公室里,天天都能聽到這些詞。但別搞錯了,他們並不是在拍片,而是在做新聞報道。這個法國新媒體正在用當下人們最容易接受的形式來呈現嚴肅的調查新聞。
所謂“新聞實驗室”,究竟是什麼?這個實驗室里,沒有化學公式,沒有《絕命毒師》里那種經典的放毒防護衣,也沒有測量濕度或者氣壓的工具。但在這裡,創新在這裡成為可能,有時甚至能推動文化變革。它被視為媒體在數字時代的“生存機制”;也有不少人認為,通過它可以找到能立足於未來的商業模式。
付費牆是中外報業集團應對收入下滑、擺脫經營危機的自救嘗試。通過與國外相對成熟的付費牆實踐進行對比發現,中國報業囿於經驗不足及體制性約束,在付費牆實踐上更顯坎坷。未來國內媒體的付費牆實踐,應充分利用網絡新技術,以專業化生產、服務化運營、市場化運作連接受眾。在轉型發展中實現在新媒體時代的逆勢上揚。
廣播這種純語音媒介當下面對窄眾化的趨勢,然而在美國,同樣是純語音為主的播客(Podcast)卻方興未艾,甚至成為一種頗受歡迎的深度報道發布渠道。
面對廣告收入下跌,歐美一些媒體將目光轉向用戶經營。而非商業性質的公共服務媒體(public service press)則紛紛推出會員制計劃,嘗試找到可持續經營的模式。
大學生李文星溺亡案令天津靜海區的傳銷活動成為輿論熱點。率先報道此事的教育類新媒體“芥末堆”和發表多篇調查報道的財經新聞客戶端“AI財經社”表現尤其亮眼。
亞洲出版業協會“2017年度卓越新聞獎”(SOPA Awards)上月在香港揭曉。今年特別新增了兩個獎項:“新聞報導創新獎”和“卓越視頻報導獎”,旨在“反映不斷演變的傳媒生態,鼓勵善用數碼工具及製作優秀短片的報導”。
從自閉症少年雷文峰到山東“刺死辱母者”於歡,近期一系列揭露社會痼疾的深度報道引發了廣泛的輿論關注,促使官方採取行動,也讓公眾和業界重新開始探討深度報道的價值。深度網經授權轉載RUC新聞坊對《北京青年報》總編輯余海波的專訪,看他如何定義深度報道,以及對做出突破性的深度報道有何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