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報道技術
田野的技藝:與普利策獎得主張彥聊書寫他者的難與困
|
普利策獎得主張彥(Ian Johnson)的作品《中國的靈魂》(The Souls of China)最近出版了中文版,台灣非營利網絡公益媒體“報導者”總編輯李雪莉與張彥進行了專訪和對談。除了刊載在“報導者”上的訪談文章以外,李雪莉也分享了她與張彥在田野技巧上的切磋。
全球深度報道網 (https://cnarchive.gijn.org/tag/%E6%99%AE%E5%88%A9%E7%AD%96%E5%A5%96/zh-hant/)
30年資歷,從地方記者征戰到世界一流媒體工作,再到跟不同編輯台打交道,張彥說他在地方報紙的工作經驗鍛煉了不少能力。(蔡耀征攝)
普利策獎得主張彥(Ian Johnson)的作品《中國的靈魂》(The Souls of China)最近出版了中文版,台灣非營利網絡公益媒體“報導者”總編輯李雪莉與張彥進行了專訪和對談。除了刊載在“報導者”上的訪談文章以外,李雪莉也分享了她與張彥在田野技巧上的切磋。
李薇介紹,她的研究對比分析以普利策特稿獎作品為代表的美國特稿和“中國式特稿”,其根本目的是使中國新聞工作者熟悉美國新聞界將文學敘事技巧與新聞功能較好融合的經驗,更清楚地辨別文學與新聞的界限,更好地利用文學為新聞服務講好中國故事。
在6月舉行的美國調查記者與編輯協會年度大會上,美國奧斯卡獎電影《聚焦》主角之一的原型、《波士頓環球報》記者Michael Rezendes介紹了13條與“線人”打交道的訣竅。全球深度報道網獨家發表中文版與讀者分享。
對於GIJN成員來說,2017年的第一個季度是忙碌的:他們有的摘得普利策,有的成功眾籌資金,有的開發了新的應用軟件……同時,一些新的合作項目也在進行中。來看看各地的GIJN成員近期在調查報道上所作出的成績。
新晉普利策獎獲得者,美聯社記者Esther Htusan和Martha Mendoza將參與9月份舉辦的第二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探討“揭露現代人口販賣與奴役”(Exposing Human Trafficking & Slavery),分享調查心得。
前《波士頓郵報》“聚焦”小組編輯、普利策獎得主Walter V. Robinson將出席今年9月舉行的第二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發表主題演講,分享調查經驗和對調查新聞現狀的看法
女性記者在前線和職場上面臨著多重挑戰——報道時個人人身安全如何保障,如何獲得足夠指導與支持,決策能力受到質疑與考驗……在與東南亞新聞聯盟的訪談中,美聯社記者Esther Htusan從個人報道經驗出發,分享了記者應踐行的一些安全準則,並倡導新聞機構中的性別平等。
嚴峻的經濟與社會現實下,如何在壓力中繼續推進調查性報道?除了記者對理想的固守,公眾支持更是必不可少。《波士頓環球報》的前“聚焦”記者Matt Carroll在TedX演講中,講述了報道波士頓神父性侵兒童案的幕後故事,討論調查性報道如何產生影響、促成社會改變,並呼籲現場觀眾以實際行動支持優質調查報道的發展。
對《波士頓郵報》前“聚焦”調查小組編輯Walter V. Robinson來說,“新聞最基本的技巧——從19世紀到20世紀、21世紀從未改變過——就是與人交談。”Robinson帶領“聚焦”小組揭露天主教神父性侵黑幕,經奧斯卡獲獎影片《聚焦》揚名全球後,仍受“新聞的召喚”在高校任教、向各地記者傳授心得。在第二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上,Robinson與深度君分享了聚焦報道背後的故事,調查報道的技巧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從冗雜的信息中抽絲剝繭、理出扣人心弦的故事是調查記者的目標,而完成這一目標需要整個調查團隊的通力合作,也需要有人在隊伍中統領全局、運籌帷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