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料、欺詐和濫權:如何調查環境犯罪?
|
環境犯罪為犯罪份子創造數十億美元的年收入,同時對社群和生態系統造成負面影響,其中一些損害更加是不可逆轉的。在瑞典哥特堡舉行的第13屆全球深報報道大會 #GIJC23 的一場研討會上,普利策中心非洲議題編輯 Madeleine Ngeunga、The Public Source 創始編輯 Lara Bitar 與有組織犯罪和腐敗報道項目(OCCRP)環境編輯 Caroline Henshaw 分享了他們有關環境犯罪的報道和建議。
全球深度報道網 (https://cnarchive.gijn.org/tag/%E6%B0%94%E5%80%99%E5%8F%98%E5%8C%96/zh-hant/)
環境犯罪為犯罪份子創造數十億美元的年收入,同時對社群和生態系統造成負面影響,其中一些損害更加是不可逆轉的。在瑞典哥特堡舉行的第13屆全球深報報道大會 #GIJC23 的一場研討會上,普利策中心非洲議題編輯 Madeleine Ngeunga、The Public Source 創始編輯 Lara Bitar 與有組織犯罪和腐敗報道項目(OCCRP)環境編輯 Caroline Henshaw 分享了他們有關環境犯罪的報道和建議。
8月,川渝地區出現極端高溫和乾旱災害,水力發電能力不斷降低。於是,限電開始了。在戶外工作的裝卸工人、環衛工人面臨中暑、熱射病甚至死亡的威脅一般民眾則各施各法、四處奔波,應對突然其來的停電。全球深度報道網精選了8月份幾篇值得細味的深度報道。
在過去一年中,來自全球各地的數據記者們用數字、圖表,甚至音符來呈現新冠疫情、氣候變化、地區衝突等新聞議題。在這篇文章中,我們精選了過去一年中最值得一讀的數據新聞報道。
這個月,我們來看看這些報道里的主人翁,都在為了什麼而堅持和等待。香港四座工廠大廈的逼遷大限前,他們卻只能自生自滅,試過兩度向政府發信,至今卻仍然沒有迴音。
新冠疫情在中國趨於緩和的時候,卻在全球快速蔓延:美國的確診感染人數在3月27日已超過10萬人,成為全球感染人數最多的國家;英國首相約翰遜也確診感染;意大利因為感染而導致的死亡人數也超過了九千人……嚴峻的形勢下,世界各地的新聞人也在用數據解答公眾所關心的問題:新冠疫情是如何蔓延的?在公共場合,什麼才是有效的病毒防範?保持社交距離的作用有多大?
在假新聞與偽科學盛行的時代里報道全球氣候變化絕不簡單。對於科學家來講,氣候變化這個話題仍有分歧。作為信息傳遞中介的記者,我們怎麼把複雜問題的本質說清楚?如何在確保事實準確的基礎上講述能夠吸引讀者的故事?這些問題,對幫助普通人了解氣候變化這個21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有着重要的意義。
全球深度報道網的“每周數據新聞精選”(Top Ten #ddj),將分享由社交網絡程序NodeXL統計得到的最熱門#ddj話題推文,盤點全球數據新聞的趨勢、成果、創意和趣味。本期精選帶你細看美國媒體生態,特朗普首份預算案與氣候變化趨勢,並推薦繪製六邊形地圖的實用工具。
氣候變化已然危及到人類的生存,而世界最高峰腳下的社會卻忽略了、甚至試圖無視種種信號。如何報道環境與氣候變化關係到公眾如何理解與應對現存的危機。三位長期關注全球環境與氣候變化問題的南亞記者分別從實地調查案例,報道方向與注意事項,以及與數據新聞結合三個方面,分享環境報道要領。
環境問題,與公共利益密切相關。九月的亞洲深度報道大會上,資深環境記者Joydeep Gupta和Abu Siddique將分享環境報道經驗,講述如何深挖環境污染的生存危機和權力無能,推動問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