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categorized
研究特稿 是為了探尋呈現深度複雜事實的多種報道方式
|
李薇介紹,她的研究對比分析以普利策特稿獎作品為代表的美國特稿和“中國式特稿”,其根本目的是使中國新聞工作者熟悉美國新聞界將文學敘事技巧與新聞功能較好融合的經驗,更清楚地辨別文學與新聞的界限,更好地利用文學為新聞服務講好中國故事。
全球深度報道網 (https://cnarchive.gijn.org/tag/%E6%B7%B1%E5%BA%A6%E6%8A%A5%E9%81%93/page/6/zh-hant/)
李薇介紹,她的研究對比分析以普利策特稿獎作品為代表的美國特稿和“中國式特稿”,其根本目的是使中國新聞工作者熟悉美國新聞界將文學敘事技巧與新聞功能較好融合的經驗,更清楚地辨別文學與新聞的界限,更好地利用文學為新聞服務講好中國故事。
“新聞自由如同任何一種自由,永遠不會一勞永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奧德蕾·阿祖萊在今年的世界新聞自由日致辭中提到。從許多調研數據來看,全球範圍內,新聞自由正面臨空前威脅,而記者捍衛自由的努力也從未停止。
全球深度報道網將於本周起推出中文版簡報,在此邀你訂閱!全球各地的優質深度報道、數據新聞、報道技法分享、公開數據平台等等資源——深度君每周都會進行搜羅精選,整理打包送達你的郵箱。
不論規模大小,越來越多的新聞機構已意識到數據報道的重要性,及其背後蘊藏的技術、時間等各種成本。對於預算和人手都十分有限的小型媒體機構而言,數據新聞是否值得投入?若答案為肯定,又有哪些路徑可循?
調查報道在當今的新媒體環境下面臨諸多挑戰,政策邊界以外,在新技術引爆多樣化媒介形態的市場中所面臨的價值回報與自身可持續發展問題,都成為當下機構縮減調查報道板塊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還有研究顯示,調查記者從業人數在近六年來大幅下降。針對現狀,全球優秀的傳媒機構認為,新媒體時代調查報道既面臨挑戰,也迎來機遇。
在過去一年,全球的調查新聞行業一直都不太平靜,各地調查記者面臨著相似而又不同的挑戰。除了要應對由技術和資本所帶來全球性行業變化,一些地區的記者還需與戰火、暴力及其他各種侵害作鬥爭。
以文學性強的敘事,講述關乎公共利益的故事和問題,並最終抵達某層終極意義——在前《南方周末》特稿記者葉偉民看來,這是新聞特稿的三大核心指向。特稿在中國有何特殊的歷史背景?特稿如何取材、確立主題,如何採訪,是否有寫作技巧可循?本文中,從個人經驗出發,葉偉民分享了優秀的新聞特稿是如何寫成的。
路透社新聞研究所本月發布《全球性的團隊合作:調查新聞領域合作形式的興起》研究報告。本篇將摘選編譯第三章《新方法、新技能、新位置?跨境合作報道團隊中的統籌編輯》,探討跨境合作報道項目中“統籌編輯”(Editorial Coordinator)的角色。
在中國海洋大學王天定教授看來,如今的媒體行業,花果飄零,遍地瓦礫,調查性報道陷入低谷,調查記者風流雲散,一代人在中國重建新聞專業主義的努力功敗垂成。但同時,他也觀察到,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和調查記者的各種轉型嘗試,或會給行業帶來新的形態與可能。
2016年2月22日,“每日人物”微信公號上線。自此,從明星專訪到平凡者故事,從社會熱點事件當事人到不為人關注的普通事故中的受害者,“每日人物”用事實豐富而深入的人物報道,呈現人性的多樣,傳遞人文關懷。在當下眾媒喧囂的時代,這種對深度報道的堅守價值與困境何在?騰訊全媒派與“每日人物”執行主編馮翔的專訪提供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