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報道技術
對話《南方周末》記者蘇有鵬:災難報道時,如何進行採訪突破?
|
進行災難報道時,記者如何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在現場採訪受到限制的情況下,如何呈現災難中“人的故事”?在這篇文章中,《南方周末》記者蘇有鵬分享了他在採訪東航空難時的採訪和突破技巧。
全球深度報道網 (https://cnarchive.gijn.org/tag/%E7%81%BE%E9%9A%BE%E6%8A%A5%E9%81%93/zh-hant/)
進行災難報道時,記者如何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在現場採訪受到限制的情況下,如何呈現災難中“人的故事”?在這篇文章中,《南方周末》記者蘇有鵬分享了他在採訪東航空難時的採訪和突破技巧。
不少市面上關於山火的新聞,看起來都像熒幕上的災難場面,非常不真實。即便如此,人們還是不會對野火產生的原因和後果予以足夠重視。為此,Storybench盤點了今年美國媒體報道加州山火的八種方式,分析他們如何向讀者解釋這兩點。
既然命運的輪盤難以抵擋,就總要有人去做那個“壞消息先生”,記者就是其中的一群。災難報道是記者的成長課,作為社會應對機制中傳播環節最專業的一環,記者的報道能平衡信息差,協助社會肌體協作和資源調度,並為歷史留下註腳。
首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彙集了來自33個國家共300多名參會者。兩天的會議,第一天就緊鑼密鼓,共舉行了13場會議、小組討論和工作坊。具體到介紹報道災害的酷炫工具、宏觀到如何搭建亞洲深度報道的基礎。全球深度報道網奉上大會首日的精彩內容集錦。
今年9月的第二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上,來自亞洲及全球不同國家地區的300多名記者齊聚一堂,交流經驗,共商調查報道的未來。這樣大型的交流給台灣記者彭筱婷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在大會上了解到哪些前沿調查技術?她對調查報道、對台灣的新聞業又有哪些新的思考?
在福島核事故5周年之際,深度君分享了日本記者的報道經驗,而經歷了“東方之星”沉船事故、天津爆炸等重大突發事件的中國記者也在反思:如何判斷新聞的重要性?如何在突發新聞發生時做好及時報道和深度報道?
5年前的3月11日,日本發生里氏9級地震並引起東北部福島核電設施事故,截止目前約有1.59萬人在地震中喪生,仍有2561人下落不明,重建道路充滿荊棘。重災後,日本記者做出了不少有價值的災難調查,探索新的調查報道方式。想知道他們是如何追問政府責任、引起輿論監督的?總結了哪些災難報道經驗?請跟着深度君一起回顧他們的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