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私保護
數據“去識別”指南:如何在報道中保護隱私信息?
|
對於數據記者來說,在報道中公開重要信息和保護信息背後的個人隱私之間需要取得平衡。當今這個無處不在收集數據的時代,這種挑戰尤其突出。記者如何在不影響報道的前提下保護隱私數據?數據科學家 Vojtech Sedlak 在這篇文章中提出了幾點可操作的建議。
全球深度報道網 (https://cnarchive.gijn.org/tag/%E8%B0%83%E6%9F%A5%E6%8A%A5%E9%81%93/page/4/zh-hant/)
對於數據記者來說,在報道中公開重要信息和保護信息背後的個人隱私之間需要取得平衡。當今這個無處不在收集數據的時代,這種挑戰尤其突出。記者如何在不影響報道的前提下保護隱私數據?數據科學家 Vojtech Sedlak 在這篇文章中提出了幾點可操作的建議。
今年夏天,瑞典檢察官宣布,由於已有“合理的證據”可確定兇手身份,對瑞典總理帕爾梅被殺案長達30年的調查將被終止。而兇案的身份,是早兩年前由自由調查記者托馬斯·彼得森確認了,在12年時間裡,彼得森是如何調查出殺害了帕爾梅的兇手的?
最近,為表彰優秀的調查紀錄片而設立的 DIG 獎公布了今年的獲獎名單,獲獎作品包括了由400多段公民記者拍攝的直播視頻剪輯而成的《直播蘇丹大屠殺》,調查性侵案件的播客節目《已驗證》等。除了獲獎作品外,本屆入圍作品中還有哪些不可錯過的佳作?
日本報紙的發行量位居全球之最,但因為「太講禮貌」的文化,而不太喜歡曝光醜聞,讓政客下台的報道,大多出自八卦小報而不是主流媒體。資深調查記者澤康臣正在透過申請信息公開、發起新聞從業人員論壇和新聞教育,努力改變這種狀況。
路透研究所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美國、英國、德國、南非及巴西的一百間新聞機構合共88位高級編輯當中只有18%是非白人,調查新聞業難以留住有多元背景的記者已經成為一個普遍問題。新聞編輯室應該如何回應多元性議題?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採訪了五個國家的資深新聞人,與他們一起探討這個問題。
從南非到突尼斯,從法國到澳大利亞,播客行業正在蓬勃發展。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列出了2020年迄今為止全球最好的調查播客,內容涵蓋了南非和馬耳他的真實犯罪故事,對法國頂級情報人員的調查和中東人口販賣的故事。
在2013年捷克調查性新聞中心成立之前,國際有組織犯罪在捷克幾乎沒有受到多少關注。但中心成立之後,他們與當地和國際媒體開展合作調查,扳倒了多位政府高官,並揭露黑手黨頭目的隱秘財富。在重重威脅下,他們是如何做到這一切的?
墨西哥記者 Marcela Turati 曾冒着巨大風險,對墨西哥的毒品戰爭進行調查。2018年,她利用申請公開記錄等方法找到了至少1978個秘密墳墓,而至少有2884名失蹤人口被埋在這些墳墓中。在調查失蹤人口時,她最常用的有哪些方法和工具?
建築師魏茨曼在2010年創立了「法證建築學」,透過研發創新的調查工具和受託進行 3D 建模、數據挖掘、機器學習和音頻分析等方式,讓過去屬於執法部門專利的調查方法也能為媒體所用,透過紮實的證據來形塑公共討論和檢驗公共政策。魏茨曼為什麼想創辦這個機構?十年來他們又完成了哪些令人矚目的調查項目?
2011年阿拉伯之春後,突尼斯的媒體發展環境空前寬鬆,脫口秀節目爆炸性成長、醜聞滿天飛,但調查報道仍十分稀缺。為了改變這一狀況,一群突尼斯記者成立了媒體 Inkyfada,聚焦數據新聞和音頻報道等多種創新的報道形式,並透過實現收入多元化以保障其自主性。他們是如何一步一步做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