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全球深度報道大會
GIJC23 主題演講:全球黑客危機下,調查記者可以如何反擊?
|
在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調查記者聚會之上,主題演講講者羅納德.戴伯特(Ronald Deibert)發出了警告——記者正面臨網絡間諜活動愈來愈流行,同時要繼續發動攻勢,揭露那些試圖破壞數字安全的壞分子。
全球深度報道網 (https://cnarchive.gijn.org/tag/%E8%B0%83%E6%9F%A5%E8%AE%B0%E8%80%85/zh-hant/)
在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調查記者聚會之上,主題演講講者羅納德.戴伯特(Ronald Deibert)發出了警告——記者正面臨網絡間諜活動愈來愈流行,同時要繼續發動攻勢,揭露那些試圖破壞數字安全的壞分子。
1999年,被視為“三流記者”的清水潔靠自己的努力追查到了殺死女大學生的兇手,揭發了埼玉縣警的醜聞,並最終推動了日本《跟蹤騷擾行為規範法》的出台。在調查這宗案件時,他是如何找到突破角度,又怎樣取得受害人遺屬信任的呢?
資深媒體人、界面·正午的主編郭玉潔經歷了過去20多年來媒體行業的變化,當她面對內容媒介的轉移、作者和讀者關係的變化、寫作和經營的衝突,是如何思考、又如何應對的呢?
調查記者江雪說:“當我有獨立思考的意識之後,我比較嚮往自由,對自己相信的東西就要去實踐,我就會把它作為一個我的生活方式來實行,我可以讓自己活得盡量像一個自由的人。”
又到年終總結時,我們再次整理了深度網年度好文榜單。這一年,通過回顧全球深度報道網網站和微信公眾號上的數據,我們發現,最具熱度文章透露出讀者的三大疑問:好的調查報道應該是什麼樣的?有哪些工具可以助我做好報道?數據該去哪裡找?
做好調查報道,得在找尋信源、追蹤事態、驗證信息等環節多下功夫,長期積累。深度君分享調查報道專家的22條建議,看有哪些實用妙招幫我們打磨調查技巧、提升挖掘水平。
近來疫苗案甚囂塵上,#MeToo性騷擾舉報層出不窮,公眾評論中出現了巨大質疑聲:調查記者去哪了?
眾說紛紜中,“調查記者”和“調查新聞”的定義也不停搖擺,調查新聞是什麼?資深調查記者、全球深度報道網的總監David Kaplan,曾在“深度報道錦囊”中細緻地剖析過。藉此機會,深度君再度分享純文字版解讀。
調查新聞究竟是什麼?雖然定義各不相同,但是專業的記者們對於調查報道的主要特徵早已形成了共識。全球深度報道網的《深度報道錦囊》系列視頻第一集《如何定義“調查新聞”?》,由執行主管David Kaplan為你講解調查新聞從業者對此行業的定義。
傳真社(Factwire)是一家位於香港的非營利調查新聞通訊社,由資深傳媒人吳曉東通過市民集資的方式創辦,於2016年開始運營。他們專註調查性報道,發表的文章多獲各大主流媒體採用。創立初期,吳立下眾籌三百萬的目標,這本是一個“mission impossible”,卻意外在短期內完成了,吳當即激動落淚。前CNN數字亞洲項目主管Marc Lourdes採訪了吳曉東,想搞清楚這種甚少成功的新聞編輯室模式,到底是如何推行的。
在中國海洋大學王天定教授看來,如今的媒體行業,花果飄零,遍地瓦礫,調查性報道陷入低谷,調查記者風流雲散,一代人在中國重建新聞專業主義的努力功敗垂成。但同時,他也觀察到,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和調查記者的各種轉型嘗試,或會給行業帶來新的形態與可能。